闲情雅趣里的文明
古人怎么花钱——
孔子在《大学》中言:“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金钱作为文化的点缀,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当其成为束缚人的自由的恶霸,人心愈加不古。将金钱置于把玩之列,古人的奢侈就在于:我需要你,但我真的不在乎你。
“一座庄园换一本书”背后的价值取向
2012年,《过云楼藏书》以2.16亿元成交,成为藏家感慨的天价,媒体则惊呼“为中国古籍善本创下了拍卖世界纪录”。
然而,古籍善本,应是所有收藏品中地位最高、品味最佳、价值最贵的珍宝。明代王世贞曾以一座庄园换回了一部宋版《两汉书》。庄园岂是目前的别墅所能比?
《过云楼》这批古籍包括有宋版书孤本《锦绣万花谷》80卷。这是宋代最大部头的类书。比《两汉书》规模大多了,如果在明代被王世贞知道,恐怕也要拿出几个庄园去换。80卷宋版孤本,再加上另一部宋版古籍,还有三部元代珍本和1000多册历代善本,只拍了2.16亿,这事要是被王世贞赶上,还不得乐翻天?
王世贞那部《两汉书》,后来被钱谦益以1200金购得。1200两黄金,按目前每克300元的价格,应为1025万。
王世贞看中的,是《两汉书》的价值精神,今人更看重的则是古书背后的人民币。只要喜爱,不花钱又能怎么样呢?
北宋时,米芾和蔡攸乘船游玩,蔡攸取出一幅王羲之的《王略帖》让米芾看。米芾见了爱不释手,要求蔡攸将此藏品送给他,或与他交换。蔡攸不同意,米芾跃上船舷,大声说:“你若不给我,我不如跳江死了算了。”蔡攸只得把《王略帖》送给他。
苏轼卖马与理财
金钱可以买入,亦可卖出。作为古代士人的集大成者,苏轼并不像李白那样“千金散尽”,更不会吝惜钱财,有所取有所不取,成为他的标杆。
苏轼的门生中,以李廌家境最差。苏轼任翰林学士时,皇帝赐宝马一匹,后来出知杭州,又赐一匹。御赐之物,只字片纸都会奉为至宝,供着、藏着、收着,不轻易示人,何况还是宝马神驹?但对于苏轼来说,此马亦凡马,也是可以换钱的商品。他将其中一匹相送,给李廌换钱,以解断炊之忧。为了使李廌顺利脱手,苏轼特撰《马券》,作为卖马的凭证:“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骍。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廌)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书公据。”
苏轼贫穷时,也挺有意思。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俸禄大幅减少,于是他痛下决心,决定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150文以内:每月发工资后取出4500文钱,分成30堆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长长的画叉挑取一串,取完后就把画叉藏起来。在屋里放一只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钱,以备来客时招待使用。
节流还不够,苏轼弄到数十亩废弃荒地,脱下长衫,穿上短衣,带领全家人开荒种地,做到了开源。
金钱的价值,不如一块石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与友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玩“三国杀”。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大型面杀聚会,作者对有意义的牌局做了一一记录。王羲之的金钱布局可谓寥寥无几,他的《兰亭序》在后世引发轩然大波,他自己却了无牵挂。
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被国人奉为财神爷的范蠡,三次将挣来的财富分给朋友和百姓,又重新创业,最终带着“国民女神”西施荡舟而去。著有《吕氏春秋》的一代名相吕不韦,是有名的大商人,但是他的理想不在经营商业,而是经营国家。
前文提到的米芾,喜欢石头,看见好的石头甚至常常鞠躬拜石。神物并非与金钱划等号,珍宝无价,金钱有价。《聊斋志异》有一篇《石清虚》,更能说明映照石头里的人生。邢云飞酷爱奇石,偶然得到一块石头,天降下雨时,孔洞便会冒出轻雾。豪绅强夺,石头沉入水中,后又回到邢云飞手中。后来,盗贼、县官、尚书都以各自的方式夺去,石头终究还是回到邢云飞的手中。最终,石头的碎片被埋入邢云飞的坟中。
和邢云飞的遭遇类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名气渐大,山东按察使喻成龙对《聊斋志异》极有兴趣,把蒲松龄请到济南来,要出千金购买书稿。喻成龙是靠先人武功而以荫生入仕的八旗子弟,虽有一定的文化教养,但文名一般,要想在文化界博得较好名声,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而《聊斋志异》就是一部好作品。
喻成龙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位正直的文人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把《聊斋志异》视若生命的蒲松龄,决不会出卖自己为之呕心沥血的文稿。最后,喻成龙为人还算厚道,没有因未能如愿而恼羞成怒,施以报复,有礼貌地把蒲松龄送回家乡。
千金对于蒲松龄来说,几乎相当于一生的工资,但《聊斋志异》是他一生的精神归宿,以金钱换取他的精神生命,可以看做是一个笑话。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