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中医,作为一种世界观

2014-04-14 08:32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对于中医的认识和态度,隐含着对于与中医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的认识,隐含着我们对于人自身的认识

  《黄帝内经》开篇就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个起源于战国,后由多人增补而成的医学经典,开篇之语不是阐述医学,而是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它尤其强调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阴阳五行说,进一步阐明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这与现代的人们对养生和环境的理解有着共同的看法,只不过中国人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

  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清明吃寒食,中秋赏月吃月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十四节气的《农历》曾经是传统生活的百科全书,教人在不同的节气做不同的事情,与天地自然和平地相处。

  就像龙应台说的:“表面是衣食住行、春夏秋冬五行,里头那一层,其实是生活的态度,是文化的传承,是时代最深刻、最鲜活、最摸得着、闻得到的声音、气息和面貌。”

  中医是强调节气的。古人子时“一阳初生”,“全民皆卧”,而现代夜生活正是从子时开始的。古人没有化妆品,却“嫣红颜色好”,放到现代都是广告里的纯植物精华、汉方疗法。

  信鬼神,表示我们礼敬于天地;顺节气,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喝中药,没有科学依据未必就不对。科学真能为人类带来本质的变化?中医其实更多是在讨论一种世界观。

  从《黄帝内经》到孙思邈:对生命探索的中医三千年

  中医讲究顺应自然、执简驭繁、由外揣内、恒变不居、机圆则活、僵固则死、伏其所因。《黄帝内经》让人们淡化地位观、名利观,要人们“高下不相慕”,先哲老子更让人守天真、节嗜欲、淡名利、薄滋味。这些既是修身也是防病。

  仅就病因认知而言,中医不能不说是对生命探索的先驱。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是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的治病理念。目前造成我国老百姓死亡的主要病种分别有肿瘤、心脑血管病、慢阻肺、糖尿病等,这些都有10~20年潜伏期,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若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早预防,可降低死亡率。像古人一样生活并不是现代人的首要,放下“快速完成事情的强烈需求”,重拾对那些传统美学和礼仪的欣赏与赞许,才是一种正面的生活方式的开始。

  如南怀瑾所说:“我们已见识过人们对传统的狂热追捧:中医养生、风水卜卦、各种厚黑学谋略——都是希望能够活学活用,即刻见效的。” 对于中医的误解源于整个世界传统文化的衰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冲击下,这已不仅仅是中医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