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孔笙:鲁剧的“老派”与“新派”

2015-08-14 20:26 未知/ □棋均 /

 

  作为“鲁剧”的代表人物,孔笙的作品优质、厚重、注重人文情怀——这也正是鲁剧的精神内核,在电视剧日趋商业化快餐化的今天,他虽然拍摄了众多新题材,却始终秉承着“鲁剧”的气质。

  一个导演的历史观

  内敛的孔笙在很多人眼中是个不事张扬的人,把“丰富”都藏在心里,放在作品表现上。

  《闯关东》、《生死线》、《温州一家人》、《钢铁年代》、《父母爱情》……在孔笙近7年的成绩单上,虽没有带来爆炸式的话题讨论,但均是在业内广受好评的优质剧作,更收获了白玉兰、飞天等各大奖项,他如今被誉为“鲁剧”的金字招牌,作品更成为“好剧”的保证。

  偏商业的市场环境下,孔笙的风格显得有些“老派”——大剧的概念,正剧的风格。

  比如对于《钢铁年代》中苦难的展现,以及宣传语中的“谨以此片献给一亿四千万产业工人”,孔笙抱着把一段历史展现给观众的态度,而非仅仅只为警示或是缅怀。“《钢铁年代》反映了‘三年自然灾害、大炼钢铁’的时代,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爷爷奶奶他们经历过。我们要拍出真实感,因为这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非虚构的。”

  “每个导演都要有自己的历史观,”孔笙说,“尊重历史,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这个很重要。年代戏,就意味着还有很多那个年代的人期待在这里找到回忆和共鸣,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找寻历史,记住这一点,你就不敢随便乱拍了。”

  多年前,孔笙涉足电视剧领域,试水之后却转去拍纪录片了。“因为之前给一个商业公司拍了一部戏很郁闷,最后出来的东西完全不是我想要的。”

  恰逢中国电视剧发展最好的2001年到2003年,却是孔笙最“落寞”的时候,用两年半的时间拍摄了纪录片《未被审判》。但是“拍纪录片可能连家都养不起,就又回去拍电视剧”。

  真正让他在电视剧上为人熟知的作品是2006年的《闯关东》,后来的《生死线》也被誉为最好看的战争戏。纵观他的作品,多是传统的“大题材”,商业气质并不浓厚,甚至更像是“央一”的标配剧。

  “我们这一代人所培养、造就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是深入骨髓的,无法回避。”

  快时代里的慢情怀

  孔笙是摄影师出身,很多人不知道,经典电视剧《白眉大侠》的摄影师正是他。在他看来,不反对电视剧是商品,但它应是艺术商品,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乎运用光影艺术呢?

  “我觉得电视剧是一种画面艺术,视听手段,你是否在运用这些手段讲故事?是否还在意这个场景?在意这个光线?在意演员那一刻的感受?光影艺术本身就有很多你用语言表达不了的东西,有些人忽略了这个,为了快恨不得两天拍一集。”

  网络上有很多《生死线》的影评,他们对《生死线》的赞美,大多集中在“意境”二字上。在孔笙看来,“导演就是一个气氛的营造者。我们的镜头就像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你的表达是否准确、是否具有感染力,都是你要去思考的东西”。

  《生死线》将孔笙推向了“一线导演”的位置,在“鲁剧”导演群之中,他的镜头语言最具艺术性。这源自于他的摄影师出身,事实上,在《海上圣火》中,出色的摄影技术曾让他斩获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最佳摄影技术奖。

  一部电视剧的制作精良,是多维度的。曾有观众评价《生死线》,里面任何一个群众演员,看起来都特别不像群众演员。对此,一贯低调的孔笙也有点小得意。“我们一直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拍戏就像是手里捧着一捧水,不可避免的从指缝漏掉一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细节的真实,来呈现出一个漏的最少的状态”。

  孔笙的“转型”之路:初心未老

  从《战长沙》、《琅琊榜》到《父母爱情》,孔笙近年来的作品让业内人士看到了他不小的变化。不仅起用了霍建华、胡歌等偶像演员,《琅琊榜》还改编自一部网络小说。

  “为什么做《琅琊榜》好多人都觉得吃惊,说这两个人怎么会去做这种戏?其实无非是我们以一个拍正剧的心态,去做一个网络小说,它虽然是架空的,但这种戏能不能拍出一个正儿八经的味道呢?能不能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传播出来,不在于你拍出了什么, 而在于你传播出来了什么。”制片人侯鸿亮曾这么解释拍《琅琊榜》的原因。

  “这些年来,鲁剧一直在与时俱进,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里就必须为时代服务,坚持和追求给观众积极的、向上的价值观。”透过《父母爱情》,孔笙说,“我们每天都在追逐着花里胡哨的东西跑,跟着跟着就丢了,忘了我们本来准备好了要迎接什么,或者不经意间我们错过了什么。”

  这也正是鲁剧的精神内核,被业内一致誉为“正剧”的鲁剧,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厚重、注重人文情怀的。在孔笙看来,“网络上的美剧培养了一批高水准的观众,原来这批人也是看电视的,但是当没有电视剧可以让他们看的时候,他们就离电视越来越远了,所以也需要电视上有足够好的东西,才能吸引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