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梁文道:把什么都关掉,你就在天堂

2014-02-28 09:15 未知/ □士齐 /

  传媒人梁文道也选择在喧闹的都市里修行,这或许正应了林语堂的那句话“尘世乃唯一的天堂”。

 

  梁文道有着多重身份:大学讲师、电视台电台节目主持人、电影创作人、剧评家、书评家、时事评论员等等。他是全方位的传媒人,人称“文化百足”和“文化教父”,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

  年少的时候,梁文道曾是天主教徒,因缘际会,梁文道参加了禅修班,禅修使文道感到身心舒泰,2007年,他皈依佛法僧三宝。在喧闹的香港,梁文道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去清修,或短期出家,然后再回到红尘中来,和大家一起尽凡情,读书、评论,各种活动等等。

  梁文道两次短期出家,就在香港,关掉电话,关掉电脑,停止手头一切工作,一周时间里,仅仅是行禅、坐禅。

  一个整天跟信息打交道的人,突然断绝了所有的信息,适应得了吗?“我举一个例子,我昨天晚上在酒店房间看到一本杂志的情人节专辑,介绍一个小岛,很豪华,面对大海,每天晚上住一个房间要四千多块人民币。这个岛没有热闹的娱乐活动,没有电话信号,只有无限的大海和时间。去这个岛,一个礼拜二三万人民币,这跟我出家有什么不一样吗?”“我们现代人很荒谬,你把自己都关掉,什么都关了,你就在天堂。”梁文道说。

  除了坐禅,梁文道也和所有的修学佛法的人一样将功德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有情众生,也希望能解脱,他很懂得佛法中简单行为里包藏的深刻智慧:“回向为什么很必要?学佛不是为了独自的解脱,在这一点上,小乘和大乘没有区别,一个人学佛不想到众生,怎么可能放下我执?如果没有慈悲心,就更不可能放下我执了。”

  因为做时事评论的缘故,他深感知识分子容易起嗔心,如果不带慈悲心去看待世事,会很危险。修慈悲观,以慈悲来对治嗔心,才更容易生起智慧。梁文道语重心长地讲了一个故事:曾有一位西藏的仁波切在文革中被关押了20多年,出狱后,四处弘法,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问师傅那个时候怕不怕?这位仁波切说:“我怕丧失对囚禁我的人的慈悲心。” 这个故事给梁文道很大的撼动,他强调:“对我也是,当然也是,不带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