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戏院里的名人流变
1905-2014,有着109年历史的北洋大戏院,见证了济南演艺行业的风雨变迁,也成为反观中国戏曲发展的一面镜子。不管是过去的辉煌,还是后来的门前冷落,以及目前的艰难前进,这座剧场里有着太多名伶往事,他们的悲情与落寞,高亢与繁华,是一座城市的温情记忆。
文化坐标:京剧“大码头”背后的名角儿
位于济南市经二纬三路通惠街1号的北洋大戏院,是一座颇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正门上边是庑殿顶,上面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整个建筑浓墨重彩,古朴厚重,美观大方,气势磅礴。
北洋大戏院经理赵虹向本刊记者介绍,北洋大戏院始建于1905年,最初的名字叫“兴华茶园”,1923年改为“聚华戏院”。初建时期,由济南“庆乐班”为班底主演河北梆子,班主是董希珍。随着发展,他的科班梆子,京剧的西皮和二黄两个声腔系统已修炼成仙,演员大都功夫瓷实、戏路宽广。
当时,济南的舞台上出现了“梆子、皮黄两下锅”的格局。1932年,北洋大戏院又改名为“聚华戏院”,此时戏院有70余人。1934年,历城人马寿荃出任经理,将“聚华”定名为“北洋大戏院”。
马寿荃组有70多人的演员班底。该班底以协助外地艺人来济流动演出为主,并以接聘外地著名京剧演员名震济南。
世所公认,济南曾是与北京、天津、南京齐名的曲艺“码头”,号称“曲山艺海”。济南还是个京剧“大码头”,生旦净丑,名家云集。
京剧在济南真正繁荣,是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济南老火车站钟楼高耸起来的时候。这时候,距离火车站仅几百米的兴华茶园已存在了7年。
北京的戏班子在京沪穿梭演出,都要经过济南这个“大站”,他们要先在济南挣出路费和到京沪演出等各种费用。“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各个流派的京剧名家,几乎都在济南演出过,从而带动了京剧在济南的繁荣。
至于京剧科班,北京有著名“富连成”、济南则有位于新市场的“庆乐班”以及“太平班”,培养出了大批京剧从业人员。最盛时,济南有位于汇波寺阁子东南的“大舞台”、位于司家码头的“富贵园”、位于新市场内的“民生戏园”、位于国货商场内的“庆升戏园”等众多剧场,不下二三十家。
当然,北洋大戏院是其中尤为火爆的一个演出场地。
从梅兰芳到张火丁:
百年北洋的断裂与传承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及金少山、余叔岩、李万春、袁世海、张君秋、方荣翔、侯宝林等赫赫有名的名角儿都曾在此献艺。
上世纪40年代,武生袁金凯、武旦俞砚霞、花脸蒋少奎加入了北洋的班底,更让北洋如虎添翼。
北洋就像北京的吉祥、上海的天蟾,40余年,在济南城执京剧牛耳之舞台。该剧院在海内外梨园界和广大戏迷中享有较高声誉,至今也是戏迷票友聚集的场所。
戏迷们手中还有保存的戏单:早场为小白玉霜的书囊计,晚场为白玉霜的玉堂春。
新世纪以来,仍有一些名角应邀前来演出。第十七届梅花奖得主张火丁曾来北洋演出。当时票价上百元,但演出却场场爆满。随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马广禄、张建国等应邀来戏院进行过演出,受到戏迷热烈欢迎。
然而,100多年来,随着时间的淹没,太多名伶往事淹没于历史。艺术家与剧场,本应留存下来的大量故事,已很少为外界所知。今天,我们只能在一个个名字面前,去想象他们当年叱咤舞台的风姿。
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打造名角的声音在剧场回荡的感觉”
曾经繁荣一时的北洋大戏院,近些年来不断“陨落”。而北洋大戏院的重新复出,要归功于十艺节。
“十艺节的举办,不但对山东、济南的演艺界来讲意义非凡,对北洋来讲也一样,甚至更为重要。由于十艺节的筹办,北洋得以整修,政府投入两千万进行修缮。”赵虹告诉本刊记者。这次恢复修缮是按照1953年改建时的标准施工,改造后戏院观众厅重新恢复为两层,座位从400个增加到653个。十艺节之后,伴随着传统艺术的复苏,北洋又逐渐恢复为济南的戏曲中心。
2月5日晚,大年初六,大雪,北洋大戏院上演经典吕剧《姊妹易嫁》。这是一出改编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剧目,虽然天气寒冷,还有大雪,依旧有400余观众前来观看。
从元旦前夕直到春节期间,类似的情境在北洋大戏院接连上演。“节假期间做的演出,打的都是文化惠民的公益牌,采用了惠民票价,给市民一场文化大餐,把我们的国粹京剧,地方戏吕剧中一些喜庆的经典的传统剧目呈现出来,给市民增添节日的文化氛围。”赵虹说。
赵虹一直在考虑,如何定位现在的北洋大戏院?它在城市中是一个什么符号?有人说,如果演出节目是商品的话,剧场则是卖场,然而赵虹并不认可这种说法:“一个城市的剧场,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首先应该是一个能让人心灵栖息的地方,让人在这里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心灵的滋养;还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让良好的文化倡导从这里借助艺术的魅力传播出去。其内涵,不是作为一个经营者可以抹杀的。”
“京剧、吕剧等传统的艺术,要发扬光大,再一个,符合现代化进程的精神食粮,我们有义务传递给市民。”剧场在整个演绎链条中是重要的环节,剧务、剧场、运作,剧场是主体。赵虹表示,面对艰难的生存现状,作为剧场,在传播文化之外,也要通过自身的运作,努力生存下去,“除了现有的戏曲演出,我们也会引进其他多种形式,比如儿童剧,现代减压剧,甚至曲艺类的比赛,我们都会做。”
在演出现场,赵虹看到有些观众是闭着眼睛的,还有的边听边跟着哼唱,他们是在仔细回味,有些老戏迷说他们怀念当年那种名角的声音在剧场里回荡的感觉。“我们要把那种感觉重新打造出来。”赵虹对这种感觉念念不忘,有时候她也会随着观众闭上眼睛,去体会,去感觉。
她有一些想法,比如恢复老堂会。在过去,一些社会名流、绅士举办寿宴,办堂会,“我们会找机会将之呈现出来。北洋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大戏院,它所承载的历史,肯定要比其他剧场多一些,之前老百姓念念不忘的,比如样板戏、堂会,和一些具有济南本土特色的艺术形式,我们会尽可能地打造出它的原汁原味。很快,市民就会在焕发新生机的北洋看到样板戏、堂会演出。”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