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国学课堂:书院里的文化复归

2014-12-23 13:00 未知/ □吴越 /

 

  “新常态”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书院曾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后世淹没于民间。近年来,书院开始回归,从万松浦书院到尼山书院,是民间和官方两种力量的合流。

 

  万松浦:接续古代书院遗风

  万松浦书院成就了作家身份之外的张炜,或者说,万松浦书院是张炜文学生命的延伸。

  张炜出生在胶东沿海,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大片的松树。因离入海口不远且又在古港之侧,故名万松浦。他自小在那里成长,成年离开后也会不时回到那片土地。

  “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他说。

  2003年,张炜回归万松浦,在两万亩松林的一隅开辟出一方净土,建成万松浦书院,于众生喧哗中接续古代传统书院并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当年10月开坛伊始,万松浦书院即邀集各方专家,相继召开了“现代书院与当代文化”、“书院立场与边缘声音”研讨会,探讨现代书院在当代应该持守的立场、应有何作为等重要问题。

  后来,书院改变了以往与高校合作的不定期讲坛,2012年5月开始独立举办每年一届的“万松浦(春季)讲坛”。讲坛由张炜主讲,驻院作家辅讲,来自鲁东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含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加研讨。讲坛采取传统书院的讲学方式,学员带问题出席,主讲人当场答问,释疑解惑,探幽发微,遥接古代书院开坛讲学的遗风,反响强烈。

  “图书馆+书院”的山东模式

  大明湖畔,遐园之侧,一座以尼山书院命名的建筑赫然矗立,这是近代国学大师王献唐主持修建的“奎虚书藏”所在,也是省图书馆大明湖国学分馆所在。

  1934年,“奎虚书藏”楼在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的倡议下,由王献唐主持营建,是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公共图书馆转变的历史见证。随着“奎虚书藏”楼的建成,山东省立图书馆进入了自建馆以来最兴盛的时期,成为当时国内知名的文化中心,许多学者如张元济、傅斯年、吕振羽等都曾来“奎虚书藏”楼与王献唐交流思想,研究学问。

  尼山书院是近年来山东的一道风景,以“图书馆+书院”的模式,到2015年底,山东将在全省图书馆建成153家尼山书院,这是全国第一个用书院的形式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

  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尼山创建书院碑》载,修建此书院时,“凡齐鲁之境贤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钱而助成之。释木于山,陶甓于野,庸僦致远,牵牛车,服力役,连畛载途,饮饷相望。”

  后来,尼山书院一度中断没落,今天如何重新“活起来”?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许嘉璐,担任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山长,他表示,我们现在是要从零起点开始,既要继承它的优良传统,以图书馆+尼山书院的模式,让收藏在图书馆的书籍活起来;也要因时因地制宜,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有人跟我讲教育改革,大学满堂灌,中学满堂灌,把一个孩子从幼儿一直灌到成年人;而像耶鲁大学等都是讨论式的,我们书院的传统也不是满堂灌,而是讨论式,以自学为主。”许嘉璐说,“学生来了书院,先是自己读儒家的知识,然后同学之间讨论,可以争论,于是学派产生。有了疑问怎么办,老师答疑。”

  尼山书院的后续力量还在不断推进,12月12日,山东省文化厅公布《社会力量兴办“尼山书院”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照各级公共图书馆模式建设尼山书院。

  在国学中发掘时代进步的思想与信仰

  近年来,国学逐渐热了起来。有专家指出,国学本质上是民族之本,国家精神之源。我们没有必要非回到老祖宗那里把陈封了千年的东西搬出来,需要的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促进时代发展的思想与信仰。

  11月25日,“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在大明湖畔的尼山书院开讲,首场公开课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牟钟鉴进行主讲。牟教授系统讲述了孔子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诞生到秦汉、唐宋元明清和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到了12月,同样是在大明湖畔,尼山书院第二期少儿国学经典诵读班开班。

  尼山书院仅是国学回归的一个缩影,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国学开始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去年4月,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成立。

  山大哲学与发展学院院长刘杰对学堂弟子提出要求:“明心见性,学做圣人弟子;觉悟人生,成就正净本心;宁静淡泊,意在返璞归真;三教同修,乐见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