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阿胶:一部女性身体的“平权史”

2013-12-13 15:53 未知/ □尹丛丛 /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在《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写道:“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一句曲词道出了阿胶的初始功用,那就是富贵人家的养颜之宝。而无论何物,一旦与青春、本钱挂上了钩,大抵是普通人难以消受的。

  鲁迅先生诠释物以稀为贵:“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当我们将阿胶两千年来的故事梳理到今,见证阿胶功用的同时,印象更为深刻的是阿胶是一部女性身体的“平权史”。

 

  阿胶美容史

  古时,阿胶作为皇家贡品,都是由宫廷派人监制,一部分盖上东阿县印上贡朝廷,一部分由官府馈赠或者高价出售,寻常人家自然是难以晓得它的好处。

  唐朝有一首诗,夸耀杨贵妃并揭露出了她保持美貌的秘密。出自《全唐诗》:“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真是把阿胶当做了“美容圣药”。

  诗人怕是万万想不到,本是批判杨贵妃凭借阿胶美容之术媚上的一首诗,在千年后,却被多数现代人引用来赞叹阿胶的美容功效。

  不过,同样是凭借阿胶来美颜养生,武则天则比杨贵妃多点追求。《新唐书》在写到晚年武则天时说:“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令左右不悟其衰。”秘诀就是常年服用美白如玉汤,阿胶则是其中最重要的药材。

  慈禧的补血规则

  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产品的成长过程应该是遵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举个直白的例子,大米开始就是人们为了活命而吃的普通食物,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于是,爆米花等出现了。按照规律,阿胶应该先是用于治病,再用以养颜,但现实恰恰相反。若是非要找个原因,大抵是因它太过稀缺的缘故。

  到宋代时,理学大师朱熹奉劝自己母亲吃阿胶,说:“慈母年高,当以心平气和为上。少食勤餐,果蔬时体。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与丹参放在一起,大意还是说的阿胶的养元功效。

  1292年,忽必烈女儿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运载公主随行的福船从福建泉州出发,陪嫁品中除了陶瓷、丝绸、茶叶等物品外,还有东阿的阿胶。而让忽必烈大感意外的是,福船从波斯返回时,带回的回礼中竟然也有阿胶。

  直到清朝咸丰年间,阿胶的治病救人的功效才有实例记载。当初,慈禧身为懿嫔时患有“血症”,用现在的话说,患的是功能性子宫出血或月经不调,御医几经治疗终不见效。建议慈禧服用东阿邓氏树德堂所产的阿胶治疗。

  慈禧听了他的意见,试着服下阿胶以调经止血,果然血止病愈,后来顺利的产下男婴,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自此,慈禧对阿胶情有独钟,笃信不疑,终生服用,还曾将自己的画像赐给进贡阿胶的东阿县。

  到了现在,阿胶的治病救人作用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羽毛球双打世界冠军张洁雯,1999年进入国家队时,身体并不好,还出现贫血症状,她的搭档杨维说:“我进国家队时她身体不是很好,贫血,后来吃了很多阿胶才好。”

  妇女的“解放战争”

  客观的来说,阿胶的作用虽然在各类古籍上有诸多记载,但在使用上,大多都停留在史书或者上层人的口耳相传中,阿胶真正被人熟知,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得益于现代媒介的发达,民间保养达人们的事例得以在电视与网络中流传,人们才逐渐熟知阿胶的好处。上世纪90年代,台湾孙佩珏的照片开始在民间流传,已然96岁的她不仅耳聪目明,而且肤色白里透红,原因就是40多年坚持服用阿胶。她的同龄人曾世鑫,从1956年开始服用阿胶,直至90岁,都是一头乌发披肩,2008年,《健康周刊》还把她评为健康之星。

  百岁老人余中秀曾游遍了半个中国,2012年开始坚持每日服东阿阿胶,一年多时间,身体状况大为改善。据其子陈录雪介绍,老人满头白发中居然有部分开始转黑,腿脚也灵便了许多,出现了返老还童迹象。甚至在前不久,老人还亲自爬上了黄山,让沿途旅客惊异不已,堪称爬上黄山的最大年纪的老人了。

  反观历史,不难发现阿胶原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于更多的女性,正是因为贡品的特征,导致它成为部分人的“特供”。只可惜当时无论女性的地位,还是女性的身体都没有说不的资本,只能让身体“听天由命”。

  美国教育曾经出现过教育平权,中国妇女也出现过缠足的“解放战争”,这一切都为人所熟知,但阿胶作为一部女性身体的进化史、“平权史”的角度,却很少人留意,这不失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