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性的自由之路
传统宗族社会长期笼罩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性价值观桎梏下。然而到了民国,无数女性开始了林黛玉们无法企及的不一样的人生,女性留学及其归国后形成的女性职业群体,构成了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在受教育的路上发掘出女性价值的觉醒之光。
宋氏三姐妹:
一个时代的留学女先锋
女性留学始于鸦片战争后,由美国传教士带出、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医学院的金雅妹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民国初年留学政策的修正,使女性留学从个案发展成为政府认可的社会现象,推动了国内女学的发展。
女性留学及其归国后形成的女性职业群体,构成了民国时期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留学,也是她们通往自由的一条捷径。
宋氏三姐妹在美国威斯理安学院的求学生涯,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件大事。
1904年,年轻的宋蔼龄登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前往彼岸求学。她就读的威斯理安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得到政府认可的女子大学,专为上层社会女性设立。初来威斯理安,宋蔼龄就引起了这座学校所在的南方小城的轰动,因为她是到这求学的第一位中国女性,一些当地报纸还作了专门的报道。
1907年,宋庆龄、宋美龄姐妹来到美国,在这所私立学校开始了她们在美国最初的求学生涯。姐妹俩都很爱看书,经常在图书馆呆到闭馆时分。特别是宋庆龄,为了尽快考上大学,学习相当努力。
1908年,宋蔼龄刚升入大学四年级时,她和两个妹妹——15岁的宋庆龄和11岁的宋美龄在威斯理安团聚。
1943 年,宋美龄访美,引起全世界的轰动。访美接近尾声时,她重回母校,发表演说:“仁慈的圣母,请挥一下你的权杖,让蔼龄、庆龄也一道回来这里,我知道她们是多么想旧地重游,我真希望此刻她们就在我身旁陪伴我……”
宋氏三姐妹是典型的留学生,那些追求艺术的女性,更显得另类独特,比如女画家。
民国时期,出国接受美术高等教育的画家本就不多,女画家更是罕见。历数来,出国接受西化教育的并没超过二十人,而杰出者有“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与孙多慈。
在这六位女画家中,潘玉良的艺术造诣最深,其艺术追求之路也最崎岖。与其他五位女画家相比,潘玉良并非出身名门望族,而是从青楼里逃出来的。
她从小父母双亡被舅舅卖入了青楼,在妓院的4年里,她曾因拒绝接客而逃跑10次,后被芜湖盐督潘赞化看中,并于1913年,在陈独秀的证婚下,喜结连理。
结婚时,潘玉良改自己的张姓为潘,立志开启新的人生。她喜欢画画,对色彩有天分,丈夫潘赞化请了老师教授潘玉良读书,1918年,潘玉良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以在绘画上的优异受到了校长刘海粟的认可,潘玉良自己说:“不止一次地从梦中笑醒。”
然而,出身青楼,又在绘画上崭露头角,在当时混沌未开的中国,潘玉良备受蜚言流语。1921年,在陈独秀的支持下,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真正走上了自我的艺术之路。她先到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法文,两个月后考进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毕业后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达仰·西蒙,与徐悲鸿师出同门。1928年冬季,潘玉良学成归国,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西画系主任。
后人评价她为“一代画魂”,自画像上的她,端庄而倔强,饱满的身体之下透出来对命运的抗争、爱情的追求、艺术的渴望,2006年,她的《非洲裸女》在西冷拍卖以902万的高价成交。
张幼仪和董竹君:
唯有教育,改变女人一生
离婚成为一个事件,比如董竹君,比如张幼仪。对她们来说,离婚成为通往自由的一条道路。离婚后,她们彻底拥抱新时代。
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被人称作女权运动的先驱,导演谢晋以其经历拍成了电视剧《世纪人生》。
她的人生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与丈夫夏之时离婚。实际上,董竹君是从青楼里被夏之时搭救出来的,后一同日本留学,入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然而夏之时非常大男子主义,董竹君一直在忍耐。但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离婚,则是丈夫认为,女孩子无需读书。但董竹君作为一个母亲,却异常坚定,女儿唯有接受高等教育才能获得自己的新人生。
她离婚时,只对夏之时提出了两点要求:其一,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其二,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其情分,培养女儿大学毕业。
但是后来夏之时并没有履行,董竹君就带着女儿独闯上海滩,即使在穷困得靠典卖衣物度日时,仍把女儿送到苏州一家教会学校的附小寄读。她知道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女儿也能接受西化的自由教育。
每逢周末、假期,董竹君还给女儿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读物给她们看,有一次,鲁迅先生在一所暑期学校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带女儿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但为了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一排乖乖地听着。
困顿如张幼仪,证明了一个女性的能量可以被无限挖掘。徐志摩曾说张幼仪和他的搭配是“小脚与西服”,但事实上,张幼仪并不那么小脚,她好学上进,意志力极强,远胜于当时很多年轻女子。
和徐志摩离婚后,她独自抚养孩子,省吃俭用,进入学校读书。回到中国后,她曾做过东吴大学的德文老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公司开办不久,张幼仪接受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张公权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独当一面,才干突出。成为赫赫有名的女企业家。打理银行期间,她特意请了个中文老师,每天学习一小时,了解更多的文献与名著。
她还学会了,用新式女子的态度,面对她的前夫。
她与婚后的徐志摩似乎成了朋友,借给他钱,帮他打点衣服,徐志摩也给她写信,讲述自己和陆小曼的生活状况。徐志摩去世后,张幼仪还曾经以儿子徐积锴的名义,给陆小曼提供过一段时间的赡养费。
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徐志摩破天荒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之情:“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1949年张幼仪移居香港,后来与苏季之医生于1954年在日本结婚。1972年丈夫病故后,她去美国与儿子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她还策划编纂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
少女林徽因与她的姐妹们:
塑造思想和传奇的民国样本
少女的美是不可方物的,民国是一个塑造思想和传奇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少女像是在一块充满暴风雨的土地上恣意开放的花儿,尘土飞扬中留下经久不散的香气。
女兵——谢冰莹与胡兰畦、沙菲女士们——丁玲与王剑虹、出走的娜拉——冯沅君、永远的十五岁——沈从文的“翠翠”、汪曾祺的小英子、戴望舒的丁香姑娘……
这是一种著名的照片:1916年,林徽因与姐妹们的合影。她们身上穿的是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
民国少女,飒爽英姿,旧时代轰然倒塌,新时代悄然崛起。
1924年6月,一对风华正茂的情侣启程,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这对情侣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梁思成原准备上一年赴美留学的,但因伤休养了一年,恰逢林徽因也考取了半官费留学,两人得以双双赴美深造。
林徽因聪明绝伦,在大学生的圣诞卡设计竞赛中获奖。她用两年时间,如期取得了美术学士学位,又作为建筑系旁听生,竟然不到两年就受聘担任建筑设计教师助理,不久更成为这门课程的辅导教师。
那几年留美中国学生兴起了演戏风,他们用的是中国的剧情,英语的对白。在《琵琶记》里,梁实秋饰蔡中郎,谢文秋饰赵五娘,冰心饰牛小姐,顾一樵饰牛丞相。余上沅给胡适的信里提到:“近来在美国的戏剧同志,已经组织了一个中华戏剧改进社,社员有林徽音、梁思成、梁实秋、顾一樵、瞿士英、张嘉铸、熊佛西、熊正瑾等十余人,分头用功,希望将来有一些贡献。”
林徽因留学时期的业余戏剧活动,显然是她获得学士证书后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重要诱因。她在著名的G. P. 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现代舞台美术的学生。她的天赋及美术和建筑的基础,使得她也得以在这个专业里出类拔萃。
1935年冬天她应曹禺之请设计《财狂》,《益世报》《大公报》连日赞扬林徽因的布景设计:与林徽因交往密切的作家李健吾在评价林徽因的性格特征时也说:“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
在她身上,折射着许多优秀男人的光芒,而她反过来又为这些男人增添了光彩,我们举着她这支蜡烛,把那些有着别样才情与身世的男人照看得更加清楚:梁启超、胡适、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费正清、沈从文、张奚若……这串散发着光芒的名单里,间或瞥见林徽因的衣袂飘动,她与他们终生保持着或父或兄、或亲或友的深厚情感。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她曾参与保护北京老建筑,但关于她的往事,更多的还是属于民国。她的墓碑上写着: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她的一生,就是一个少女冲向自由的一生。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