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从即墨老酒到东阿阿胶: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

2015-03-14 23:06 未知/ □荆棘 /

 

 

  传统中国主流价值观重农抑商,然而工匠在数千年中以手艺滋养国人的日常生活,传承着各式各样的技艺和美学。在机器大工业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中,从东阿阿胶的“冬至取水”仪式到即墨老酒的“古遗六法”技艺传承,工匠精神成为迷茫了太久的实业家、创业者们众里寻他之后抓住的教义与口号。

 

  东阿阿胶:

  药王山上的“冬至取水”

  从2007年开始,每年冬至子时,伴随着东阿药王山上的9声钟响及27声鼓鸣,东阿阿胶传承人秦玉峰都会带领老胶工祭奠药王,用木桶从阿胶井里取水,挑到生产场地倒入炼胶锅,当桑木柴熊熊燃烧起来,九朝贡胶的炼制正式开始。

  实际上,东阿阿胶是借此神圣仪式,对“上品”和“圣药”进行声势浩大的纪念与重塑。“既为正本清源,又为阿胶的价值回归。”秦玉峰说。

  “中华文化中,9为数之极,有极尊贵之意,同时代表九朝贡胶;击鼓数为敲钟声的3倍,这是取《道德经》中三生万物之意,寓意阿胶生生不息。”道法自然,合于天道。工匠的最高境界便如是。

  历史上,九朝贡胶是东阿县专门用来进贡朝廷传统阿胶的名贵品种,需要派四品要员与当地县官监制,在冬至子时取东阿阿胶井里的至阴之水,选用乌头驴的驴皮和桑木柴,历经九天九夜的九十九道工序炼制而成。北魏时《水经注》中有言:“东阿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即墨老酒里的“古遗六法”

  作为一种祭祀品和助兴饮料,即墨老酒酿造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相传,春秋时,齐景公朝拜崂山仙境,谓之“仙酒”;战国时齐将田单巧摆“火牛阵”大破燕军,谓之“牛酒”。据《即墨县志》和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公元前722年,即墨地区(包括崂山)已是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黍米高产(俗称大黄米),米粒大,光圆,是酿造黄酒的上乘原料。

  千百年来,即墨的酿酒师傅们摸索总结出了许多酿造老酒的“决窍”,主要是要“守六法、把六关”,即选用大黄米、陈伏麦曲、崂山(麦饭石)矿泉水,按照“黍米必齐、即墨老酒曲蘖必时、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剂必得”的古代造酒法酿制老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古遗六法”。

  解放前夕,民族工商业萧条不堪,屈指可数的即墨黄酒作坊却得以幸存。如1932年,《胶济铁路调查报告》载:即墨有黄酒馆500家,年产量100万斤,年产值20万元,大都销于青岛、济南及本县。

  沿墨水河两岸,“源兴泰”“泉盛祥”“元聚栈”“振源馆”等有名的老酒作坊生意特别兴隆,并一直延续至解放前夕。1950年建起“山东省即墨黄酒厂”,将即墨老酒传统的古遗六法传统工艺传承至今,享有“黄酒北宗”的美誉,成为中国北方黄酒的典型代表。

  与世界的亲近感:

  工业时代的匠人文化

  2010年,克劳福德在《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里开宗明义地提出寻回失落的工匠精神:“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一定意义上,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的延续。

  1903年8月15日,青岛啤酒厂通过德意志银行募集了40万墨西哥银元的股本金,采用传统酿造工艺和纯正德国啤酒酵母,年产能力2000吨,生产淡色啤酒和黑色啤酒。据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胶州湾》一书记载:“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如今,青岛啤酒已经实现了采购的国际化,从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进口大麦作为酿酒原料,这些产地的大麦籽粒饱满、溶解性好、色浅,是目前世界上最优质的酿酒用大麦。

  2009年4月,访问青岛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青岛啤酒博物馆,当讲解员介绍,一台机器是1896年的西门子电机,如果通上电现在还仍然能正常运转时,施罗德很震惊,既惊诧于这台老电机的质量,更对青啤的传承佩服有加。

  有感于机器大工业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认为,“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这一切构成它的原真性,原真性是复制所达不到的。”

  从传统的农业到新兴制造业,工匠精神成为迷茫了太久的中国实业家、创业者们众里寻他之后抓住的教义与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