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到庙里去
9月13日,王菲发布一条内容为“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的微博宣布离婚。有一种说法是她是为了脱离红尘,遁入空门。10月份,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梁朝伟于金马奖颁奖前夕,低调到台湾法鼓山参加为期4天3夜的禅修团,4天吃斋、禁语及早起,与学员一起住集训宿舍,直到结业时师父介绍,众人才知金马影帝也是学员之一。
近些年,宗教问题、信仰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文化名人、娱乐名人纷纷以信徒的身份出现:罹患淋巴癌的“青少年精神导师”李开复多次致信学生,谈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并于微博上与网友热烈讨论对李安电影《少年派》中的宗教认识;从弘一法师到出家的李娜,从已故的陈晓旭到胡因梦,从成龙、李连杰到曹德旺、李嘉诚……名人信仰佛教数不胜数。
2006年,《南方周末》发布的中国顶级富豪精神世界调查报告更显示出中国财富阶层的精神取向:人均财富超过22亿元的60位富豪,多数信仰佛教。
宗教是什么?宗教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为什么无论文化精英、娱乐名人、财富阶层纷纷到寺庙到教义里寻找归宿?
“在我望远镜的末端,我曾看见上帝经过。”《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记录过牛顿的原话。作为经典物理学的奠基大师,牛顿穷其一生追求科学精神,最终却在“砸下苹果的上帝”面前迷惘;爱因斯坦因创立相对论而对现代物理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是他却是坚信上帝的,他提出“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可是没有宗教的科学却是无法前进的。”再甚至,霍金、达芬奇、乔布斯,几乎所有曾执迷科技的天才最终都在信仰面前迟疑。
科学给人类带来了飞跃的发展,但它只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学问,而宗教探讨的却是关于心灵的,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后世研究,牛顿、爱因斯坦们的“上帝”来自于畏惧。他们穷其一生研究科学,却最终发现了人在宇宙支配力量面前的无力和卑微。天道自然、法规的体现即是他们的上帝,人类用财富、科技手段、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即是上帝。上帝是超越当下,超越财富、现世和物质的最终极归宿。
在死亡面前,统治着最大王朝的成吉思汗也曾疑问过自己的一生是否有意义。把财富当成信仰,财富却随时会消散;把名利当成信仰,名利却脆弱不堪。公平的缺失和法治的不健全,富人致富之路的偶然,财富获取大多带有原罪;一夜之间成为了明星和英雄,但富人和穷人一样缺乏安全感;精神上处于无根状态,人人急切希望寻找所谓生命的价值和支撑。富人、明星寄希望慈善、散财,填补精神空虚,宗教成为财富出口;西式契约精神、传统文化秩序统统不成体系,企业家甚至只能到宗教里寻找管理之道;穷人寻找公平,上升渠道堵塞,求神拜佛成为寄托——但当这种近乎失去理智的盲目信仰和追求成为时尚,当佛门成为一门生意,一切是否还符合宗教的初衷?
古代中国,存在两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官士阶层信历史,为了青史留名可以牺牲生命;民间百姓信奉鬼神,所谓“离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当今社会我们追问,为什么要到庙里去,背后要追问的其实是:那个离地三尺的神明哪儿去了?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