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为什么爱鼓掌
十艺节来了:
拍红的巴掌,文化的“庙会”
2013年10月11日至10月26日,全国第十届艺术节在山东举办。90余台专业舞台艺术精品剧、8台境外经典剧目、轰轰烈烈的“欧美经典画展”……济南人盼来了歌舞剧《卡门》、济南人听到了昆曲《青春牡丹亭》、济南人见识了爵士交响乐、济南人看过了达芬奇、毕加索……十艺节试探、检测出了济南文化市场的前景,同时也让这座城市弥漫出了“文化贫血”、“见识短少”的悲凉味道。
“掌声”、“热烈的掌声”、“长达十分钟的掌声”、“演员四次返场谢幕的掌声”……热情、欢呼、渴盼、热烈成为全国数百家媒体标题的关键词,济南观众的“素质”或者说“狂热”成为“十艺节”最成功的素描画。
从京剧到昆曲、从舞剧到画展、从历山剧院到省会文化中心大剧院……人头攒动、人满为患、一票难求成为本土主流报刊的大标题,剧团经理的电话被打爆、媒体马不停蹄的堵在现场、市民抢票精英抢票从业者也苦于没有票,省博物馆门口等待欣赏画作的人群“堪比春运”,“欧美画展”开幕三天参观人数超过两万人。人人像“赶大集赴庙会”一样看剧目,知识阶层像“盼过年一样盼演出”……
“济南式文艺狂欢”的精神分析:有种掌声叫做“穷”
精神狂欢背后是社会人格,文化狂热背后的集体潜意识是“需求”。
孟京辉青岛话剧季之《活着》演出结束后,告诉本刊记者“没想到北京司空见惯的剧目,二三线城市也会掀起热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在“欧美画展”开幕当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止普通市民,我们这些专业艺术从业者以前也只能在画册上看。”
“热情”不止是高雅艺术催动出来的,还可能是“穷”出来的。十艺节之前,济南艺术演出市场不温不火,历山剧院、山东剧院、百花剧院冷清寥落,据本刊记者调查,每年济南市场上引进全国性重大文艺剧目不过数十台(且多为京剧),境外演出更是罕见。2009年,济南引进话剧《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反响平平,四年时间导演李伯男的名声已响遍全国,其作品《暧昧》等火爆沪上,济南却成为“话剧票房毒药”,大型话剧“绕道而行”。四年时间济南世博演艺公司的“宝贝亲子剧场”、“都市实验剧场”刚刚萌芽,不赔不赚已超乎预期。
市场氛围不够是其一。文化基础建设又是另一种尴尬,8月份杨丽萍舞剧《孔雀》的演出抵达济南,而在此之前可谓“一波三折,差点‘难产’”,《孔雀》对舞台要求极为复杂、严格,演出场地一定要有可升降的乐池,据运作团队负责人介绍,他们曾经在济南考察了一个月,大大小小的剧场都看过了,济南的剧场大多舞台比较小,或者层高不合适,难以实现乐池的设计。
文化硬件、配套设施不够、缺乏专业商业运作团队不止是杨丽萍的“苦恼”。在“十艺节项目”省会文化中心大剧院建成之前,容纳观众量过千、适合大型专业演出的舞台在济南都“少见”。京剧艺术大师张春秋、梅花奖演员李青等都有“想演出上不了台”的“困境”。商业运作模式的落后也不容忽视,济南前卫歌舞团的首席舞者郭爽“在济南反而不如在北京知名”,只能常年到外地、境外演出。张春秋喜欢到上海唱戏“因为济南不给准备行头”。
“文化饥渴”与城市性格: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城市
7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13上半年统计数据,我国人均存款3.2万元。济南人均存款达到约4.42万元,这个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而山东省内的人均储蓄统计,济南更是远在青岛之上。
城市性格即是文化性格。“相比于青岛的张扬和高傲,济南深受孔孟之道熏陶,中庸、内敛的性情根深蒂固。”《中国城市性格》曾把非移民城市济南列为中国最宽容城市,人人自足,热情沉稳,见人喊“大哥大姐”,或言必称“老师”。
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济南,从龙山文化起就是典型农耕文明,直到清朝中晚期才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长久的政治中心的环境使得济南人追求稳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形成了一种谨守“周礼”、因循守常的风气。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思想延续至今,影响着城市的性格。
当其他城市纷纷更换标签、输出价值观、刷新城市名片的时候,四年前为全运会而制的济南形象宣传片,仍然四平八稳,慢条斯理地介绍着名泉、历史和经济,一如济南温吞的城市性格。在山东的经济规划中,蓝色经济区没有济南的份儿,黄色经济区,济南也不在其划定范围。
文化决定消费。奢侈品牌纷纷绕开济南到青岛开店,娱乐文化更是在济南成不了气候。话剧到青岛争取票房、舞剧到青岛提前曝光、大腕到青岛增加影响力,北京的798和后海式文化圈到青岛遍地开花,济南始终不过是观望者——济南人的储蓄习惯,济南人的消费习惯从来淡化“文化消费”——当一座保守的城市遭遇扑面而来的城市化,“城市文化危机”、“城市定位模糊”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更将是这代人甚至代代人面临的挑战。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