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元首针织:济南人的“冬暖夏凉”

2015-03-14 23:05 未知/ □本刊记者 王欣芳 /

 

  从济南针织厂到元首集团,从弹力衫裤到羊绒内衣,老国货元首针织希望借助济南人的情感和怀旧,将“冬暖夏凉”进行到底。

 

  一个济南家庭的元首记忆

  1985年,济南针织厂生产的弹力衫裤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彼时,多数济南人的贴身衣物由纯棉布制成,在广播局工作的石磊甫一接触针织衣物,就被其松软透气有弹性的特点吸引了。那个秋季,每到播音值班时间,石磊只穿一身白衬衫、条绒裤。同事问他冷不冷,他便轻轻掀起袖口一角,露出保暖且熨帖的针织秋衣。很快,其所在的广播局掀起了一阵针织热。

  计划经济年代的纺织服装行业一直是济南市支柱产业,“一棉”组建于1905年,军阀张汝霖、段祺瑞在厂里都有股份,到1990年代还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厂。针织厂的弹力衫裤与三棉的坯布、二印的大花比叽、二棉的“白鲨牌”针织用纱等都是赫赫有名的纺织产品。

  当时,针织厂一线工人绩效工资在六七百元,而政府部门的工资大约在三四百元左右,石磊托人找关系,将妹子调到了针织厂工作。第一天上班,年轻姑娘兴奋的描述自己的新单位:针织厂与日本郡是株式会社合作,80%的产品出口日本和欧美。车间环境按照日本标准建设,设备自动化水平高,进车间需换鞋,地板每月打蜡。

  对质量的要求更是颠覆普通人的认知观念:传统检查是否合格没有客观标准,全靠个人经验。但日方补贸标准既严且全,一件成衣要检查十几个部位,一个部位分十几种不良,包括表面疵点、面料疵点、颜色疵点等。这套严格的检验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1994年,济南针织厂正式改制为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元首”事关济南人的冬暖夏凉,也成为济南人最有感情的针织衣物首选。“元首的夏季汗衫物美价廉,秋衣裤有螺纹锁口,更保暖,而高领、裤长也更符合北方人的身材特征。”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高出一个档次,但拥趸者众。

  千禧年后,由于宏观和行业变化,济南数十个棉纺织厂、印染厂、毛纺厂等大部分处于破产或停产状态,但元首凭借过硬的质量和稳定的出口额维持着品牌知名度。只不过,它的粉丝已步入中年,而年轻人则更喜欢熨帖紧致的新型针织衣物,莱卡、大豆纤维等各种人造纤维面料也代替了元首主打的纯棉产品。

  这些年,作为老粉丝的石磊对元首颇为关注。纺织业大起大落中,元首从没出现过一次年度亏损,是济南为数不多的突围国企之一。但他也颇能感受到元首的发展转变:元首专卖店数量逐步减少,产品大多出现在银座、大润发等超市货架,以雅致的浅色为主,全套价格在60元左右。前不久石磊买了一台保健床,能够“发热放磁”,老人用增强免疫力,年轻人用减肥塑身。石磊一次性买了好几套纯白色元首针织内衣,家里人手至少两套:在56度高温的保健床上躺一个小时,全棉的“元首”吸汗舒适,而那些莫代尔的纤维被烤断,整件衣服都变得软塌塌、湿哒哒了。

  老元首的新格局

  3月3日下午,本刊记者来到位于北园大街三孔桥附近的济南元首集团,一座苏式风格的红砖建筑像是要将元首发展的五十年历史和盘托出。离这座老办公楼不远,是元首的13个生产车间,纱线由机器加工成坯布,在相邻车间进行印染,最后在成品车间进行最后加工。

  采访当天,一批出口日本的圆领短袖衫正在赶制,纯棉螺纹面料细腻柔软,颜色也多以米、白浅蓝等为主。一名女工将商标用缝纫机钉在领口上,手法熟练,唯快不破。

  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办公室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杨楠楠看了一眼商标上的“GUNZE”,告诉记者,这是日本郡是的订单。“1981年济南针织厂与日本郡是开闸补偿贸易合作,34年未间断,双方从合作之初的22台小圆机、54台缝纫机起步,发展到目前已形成的两个加工基地、三个合资合作公司的集团化规模。”

  据其内销事业部部长助理吴洪乾介绍,元首针织目前80%的产品用于出口,内销只占两成左右。“过去两年,由于出口订单减少、人工、原料成本剧增等因素,针织行业的发展大环境不尽如人意,这也促使我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元首’这一内销品牌上。”

  据了解,目前元首主导产品为中、高档棉针织服装,“有针对中老年的传统内衣,也有倾向于年轻人的针织毛衫、外套等,也有羊绒内衣、牛奶蛋白内衣等高档产品。”据吴洪乾介绍,目前公司与多家电商平台合作,虽然效果还不甚理想,但“触电”是大势所趋。同时,元首发力产业链竞争,在平阴建立10万纱锭棉纺项目,在济阳建立工业园区,“我们将整体搬迁到园区,吸纳缝纫线、染色剂等辅料加工企业,进行完整产业链的布局”。

  “老品牌本身的文化沉淀就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对老品牌重新定位,不是把原有的东西全部抛弃,而是适时升级。”品牌营销专家徐汉强认为,最关键的是进行品牌升级,重新梳理目标消费人群,定位要与现代的消费者心智需求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