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战乱中的城市生态——重读济南战役

2013-09-30 09:30 未知/ 吴永强 /

  战乱中的城市生态——重读济南战役

  1948-2013,济南战役65周年。

  济南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1948年9月16-24日,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指挥下,发动济南战役,以参战总兵力的44%约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56%约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经过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全歼守敌10.4万余人,南京与天津间的最大城市济南宣告解放。

  济南,打开了共产党通往大城市的大门。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以一个城市的名义,这个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让我们回到1948年的济南,回顾这个民族曾经经历的风风雨雨。我们试图重新书写这段历史,重新走进65年前的济南城,尽量回避战争本身,而去刻意挖掘战争中的人性力量和命运选择。在这里,我们探讨命运,一座城市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时代的命运,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

  试想,如果把当代的我们置身战争,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济南虎狼斗”背后的大历史与小细节

  济南,曾多次经历炮火洗礼。

  1638年,满人多尔衮率军进关,绕过北京,扫荡济南,屠戮德王府,杀济南平民数十万。

  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5月3日,屠戮济南,中国官民被焚杀死亡者,达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被俘者五千余人。

  1948年,济南再次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战,虽较前两次灾难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枪炮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城市在炮火中倾颓,又在炮火中重生。

  如果说1947年是转折的一年,1948年则是决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年下半年连续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民党的重兵集团被解放军一个个歼灭,国民党方面完全丧失了进攻的能力,转而求和。共产党则更加坚定了决心,要打过长江,夺取全国的胜利。

  在毛泽东的眼中,济南是国民党在山东最大的坚固设防城市,攻克了这里,就等于拔掉了国民党设在南北交通要道上的一颗钉子,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并利用济南原有工业生产,作为解放全中国的后方基地。

  蒋介石同样看重济南,济南处于津浦、胶济铁路的连接点,南可呼应徐州,北能驰援平津,不但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一道心理防线,是蒋介石置于华北地区的一根救命的稻草。

  济南,成为国共双方在解放战争中倾力博弈的第一个大城市,这座古城战栗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

  战役之前直到结束的一个月,毛泽东和粟裕之间的电文在空中来回传送,最高指挥者和战役实施者之间的默契一步步形成了。周恩来风趣地形容这一个多月的空中对话: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就天天发电报,我们就打了胜仗。

  1947年—1948年,济南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安,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明湖南岸一带,呼天喊地,骂骂咧咧,枪声不断。到处都有流着血包着头、断臂瘸腿、拄着拐杖的国民党伤兵。有时伤兵和宪兵支着架子打起来,有时宪兵和空军打起来。

  这是一次著名的内斗。1947年春天,济南发生了一起空军与宪兵的大规模流血冲突,空军骄横,宪兵刁蛮,史称“济南虎狼斗”。该事件在当时影响甚大,并且惊动了南京国民党最高当局。

  宪兵不让空军看免费电影,从而引发一连串的冲突。几名空军飞行员被打死,随即驻上海、重庆、沈阳等地的轰炸机、运输机、驱逐机的作战队伍纷纷响应,并表示:如果不解决济南事件,决不起飞作战。一时间,全国的空军掀起了总罢飞的浪潮。

  1948年9月16日夜,济南战役从东郊的茂岭山和砚池山开始进攻。经过8天的激烈战斗,济南终于解放了。战争结束后,济南成为特别市。部队继续向南开拔,参加淮海战役。

  离开,还是留下:

  战争中的命运抉择

  济南战役前后,除了交战双方,大批知识分子也在观察着这场战役。可以这样说,济南战役的背后,是一场学术争夺战。

  1948年7月,在济南解放前夕,齐鲁大学校长吴克明及新来执教的内科教授张光璧,谋划向南方迁校,当时驻济南城郊的中共济南市委获悉后,派人与齐大杨德斋联系,阻止齐大迁校,并要保护图书仪器,勿使运往江南,结果阻止未成功。

  齐鲁大学一路南迁,到杭州、福州办学,艰难维持一年后,在解放军福州十兵团政治部的支持下,返回济南。

  济南军管会有个交际处,任务是保护和团结上层统战人士,交际处的人员随攻城部队入城,负责保护市内的知名专家教授和社会各界上层人士的安全。攻城部队刚刚推进到齐鲁大学时,交际处的人员就冲入校园,在枪炮声中找到未南下的齐鲁大学副校长杨锡范的住宅,当时他正惊恐地在房屋角落躲避枪弹。

  也有人选择彻底离开。考古大师李济的儿子李光谟回忆文章中说父亲去台湾的原因:1948年的一天,傅斯年和李济聊天,谈到济南解放后,一批读书人被令去扫大街,其中就有二人朋友山东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傅斯年说“真是斯文扫地啊”,两人忧心忡忡。后来,傅斯年、李济等人远赴台湾。

  当王耀武兵败济南之时,他曾经极为赏识的季羡林正在北京的书斋里研究学问。这一年,季羡林写下了《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论梵文的音译》等较有影响的著作。季羡林曾在1947年夏天回济南探亲,十几年未回济南的他,和王耀武相谈甚欢。

  王耀武监狱生活十几年后,1959年获释。他给昔日秘书王昭建来信,说在济南与季羡林一晤,未尽欲言,想拜访一次。王昭建回信说,为时尚早,请勿轻往。后来王耀武是否拜访季羡林,不得而知。

  除了知识分子,对于参与其中的普通百姓而言,济南战役又是另一个样子。

  据亲身经历过这场战役的济南老市民回忆,解放军说话很客气,张口老乡,闭口大爷大娘的。身背小铁锨的战士在仔细询问院内人口,有无发现生人,院里有没有地窨子和水井,井里的水能否饮用等问题后,立即在院子里挖起了掩体,通过院墙上的大洞,就可以直接通到邻居的院子里。天黑前,还有军官召集百姓,告诉他们这两天国民党很可能反扑,这一带可能要打巷战,为了避免伤亡,希望他们到外面临时躲避几天,家中的财产解放军会给看管。老百姓就在解放军的帮助下,从突破口出城,投亲靠友去了。

  等到百姓们觉得城里已经安静,回到家中,发现家里已经住了解放军,家里的东西也在,没有多少损失。

  “济南模式”影响下的当代中国

  济南战役从两个方面深刻影响了后世。除了作为战略反攻的开始,济南还是中共治理大城市的开始。

  1948年9月23日,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接管人员即随着攻城部队冒着炮火分东西两路陆续进入市区,在军管会的统一领导下,对济南市开始了全面接管。

  军管会下属16个部,各按系统,对国民党山东省和济南市党、政、军、警、特机关和司法、金融、财粮、工商、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电信、市政等系统及官僚资本工商业共700余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全面接管。按照原封不动、全部接收的原则,除了国民党的党政军特警骨干分子以外,对旧职人员、物资财产、文书档案等进行了全部接管。

  作为最早接管的大城市,济南接管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并给随后解放的沈阳、天津、北平、上海等大城市的接管提供了示范和借鉴。1948年12月13日,接管天津和北平前夕,中央军委曾指示接管负责人聂荣臻、薄一波、叶剑英、黄敬等人,指出:“此次接收平津影响中外,你们务必办到如同沈阳济南那样的接收及管理成绩,不要落在沈阳和济南之后,不要重犯接收石家庄初期所犯的那些错误。”

  薄一波回忆那段历史时说:“1948年下半年,我们陆续接管了若干较大的城市。其中,济南和沈阳的接管工作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对我们做好平津的接管工作大有裨益。”天津、北平以及随后解放的南方大城市的接管工作,都参照了济南接管的成功经验,并吸取了一些教训,从而使这些大城市完整有序地回到人民手中。正如邓小平所说,济南等地接管的经验“对解放江南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1952年,济南的各项建设基本上恢复正规,并有所发展。这年10月,毛泽东来到济南。在大明湖北岸,得知此处就是济南战役时王耀武指挥所所在地,对许世友说:“济南战役打得不错啊!”

  毛泽东还在许世友的陪同下专程到济南烈士陵园悼念黄祖炎。许世友介绍说,济南战役时牺牲的战士基本上都埋葬于此,有不少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毛泽东感慨地说:“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啊!有这么多的英烈长眠在这里,四里山就成英雄山!”于是,四里山改名为英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