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病毒之殇:文明的代价

2013-09-24 15:49 未知/ □苏杨 /

 

  现代化与大工业,催生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却也催生新的疾病。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尔德堡格说:“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病毒重塑了人类,使其在贪婪、自私的道路上不时回望生命价值。

 

  诗人济慈之死:差一点摧毁人类文明的“文明病”

  纵观病毒史,我们会发现,人类在制造病毒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肺结核这种摧残人类的“文明病”便是一例。

  1820年寒冬,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在公共马车的露天座位上受了风寒,纠缠他已久的肺结核露出了狰狞面目。他回到住处后,脸色绯红,发着高热,咳出鲜红的血。曾是医生的济慈对朋友说:“我知道,这鲜红的血是动脉血……那一滴滴血是我的死刑判决书,我要死了。”济慈充满热情与诗意的生命在26岁时结束。他的挚友、举世闻名的英国诗人雪莱为他写下著名的长诗《阿多尼》哀悼他,而当时雪莱本人也已染上了肺结核。

  济慈之死标志着工业革命后欧洲第一次肺结核发病高峰。19世纪以来,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患上了肺结核,并且因此英年早逝。其中包括肖邦、契诃夫、勃朗宁、史蒂文生、勃朗特姐妹、拜伦、劳伦斯以及中国的郁达夫、萧红、鲁迅……

  20世纪70年代,结核曾一度得到控制,人们乐观地认为,我们可以像征服天花一样彻底征服结核病。但到了1990年,全球却突然出现了750万结核病人。现在,世界上有1/3的人受到结核菌感染,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传染病头号杀手。

  为什么结核病会死灰复燃?原因很多。首先是在医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忽视了结核病的防治;而抗生素的滥用,又造成了新型耐药病菌的产生;加上人口大量增长、旅游业的发达以及移民难民的大量产生等“现代病”,更造成结核病的不断扩散;另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由于抵抗力下降,更易感染结核病……总之,被人类征服过的结核病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卷土重来的,要想再次战胜它,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明发展的代价:从“世纪绝症”艾滋病、“非洲魔鬼”埃博拉、疯牛病到非典

  20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疾病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陈出新”,从“世纪绝症”艾滋病、“非洲魔鬼”埃博拉、疯牛病到非典,无不令全世界人心惶惶。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全球健康部专家认为,是城市的发展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他说:“这是文明发展的代价。今天,城市发展规模空前,人口增长过快,而卫生和公共健康设施却远远落后,加之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使地区性流行病很容易就能扩散全球。也就是说,人们可在24—36小时内到达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而绝大多数病毒的潜伏期比这要长。你在某个地方感染病毒后,可能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才发作。”

  过去的几十年,艾滋病已从非洲和美国暴发,逐步蔓延到全世界;一度被消灭的疟疾又在热带地区死灰复燃,杀伤力超过以住;具有抗药性的结核病菌重来,以惊人的速度感染新的人群;SARS曾在几个月间肆虐于中国,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禽流感连续多年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不断传来死人的消息……

  对抗,成为另一种主流。1970年代,辛格纳吉和一位“兽医”一起发现了免疫系统的一个大秘密。22年后,两人获颁诺贝尔奖。

  但他说:“如果有人告诉你,艾滋病就要被战胜了,那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他对用免疫学方法应对HIV病毒颇有些失望,觉得一些与免疫学关系不大的抗病毒分子的研究要比艾滋病疫苗研究靠谱一些。当然,应对这类疾病更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

  塑料病毒学分析:新生活方式与疫病

  塑料导致人体变异,产生新的病毒,这不是危言耸听。

  以BPA这种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塑料为例,BPA首次合成于1891年,在20世纪30年代,曾被用作人工雌激素。后来,又用来生产防碎灯罩、眼镜镜片、DVD碟片和婴儿奶瓶。

  近几年来,很多科学家发现,BPA会影响实验啮齿动物的健康,诱发乳腺癌、前列腺癌、雄性生殖缺陷、雌性早熟、肥胖症甚至好动症等行为障碍性疾病。

  美国遗传学家亨特在试验中,先让怀有雌鼠的孕鼠接触BPA,当孕鼠的雌性后代成年后,他们发现在这些后代小鼠中,40%的卵子的染色体都出现了异常,而且这种异常还会继续遗传给后代。亨特认为,只要某只小鼠接触过BPA,它之后的三代都会受到影响。

  200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现,在2500名受试者中,93%的人尿液中都含有BPA。在美国健康及人类服务部资助的国家毒理学项目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人类血液和乳汁也含有BPA。

  由于BPA在人体内广泛存在,不少人推测,人体可能已经遭到破坏:消费者纷纷抵制聚碳酸酯类产品,沃尔玛和CVS等大型超市宣布逐步停售一些聚碳酸酯产品。在一片哗然中,企业界完全不知所措,生产防碎瓶的美国企业Nalgene 公司不得不把所有的聚碳酸酯瓶撤货下架。

  也许,在完全弄清楚BPA是否有毒之前,这些举措似乎操之过急,但鉴于水银、铅产品曾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亨特强调说: “千万别认为我是杞人忧天,对潜在的危险品,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病毒的产生总会源于新的(或潜在的)元素,塑料便成为这种元素的一种代表,就像历史上历次病毒大爆发一样,林林总总的塑料制品,或许正孕育着新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