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百年史
“民族之间的较量,就是母亲之间的较量。”从孟母三迁到胡适、鲁迅们的“私塾新母亲”再到干露露们的“欲望式”母亲,母亲角色在不停多元化,中国千年来的母亲史,也是一部中国家教史。
从孟母三迁到《红楼梦》中老祖宗的“女儿经”
古代的道德标准是统一而一致的。男人为仕为官、立功立言;女人谨守妇德,传宗接代。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母亲教子是有清晰主线的。时代的标准就是母亲的标准。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母亲教育故事莫过于孟子。为了更好的环境,让孟子潜心向学,孟母曾经三迁住址,给儿子提供最佳的求学环境。勤学和精忠是封建社会中母亲教育的主流语境,岳飞的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
清官代表海瑞的母亲和孟母一样,也是个年轻的寡妇。她一手打造出了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清官符号。在海瑞年幼时期,海母就让他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树立儒家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小海瑞只要冒出玩耍的念头,就会遭到母亲义正词严的一通教育。
对女性教育,古代母亲则又采取了另一个标准。唐代著名的长孙皇后为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其家庭教育基调为“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性情仁孝。”
班超《女诫》“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虽包含了对女子才能的轻视,但也突出了妇德并为一概反对妇女成才。《红楼梦》中老祖宗规劝大观园的姑娘们,“莫让读书坏了心性。”德行、贞操是女人的第一要务,贾母再宠爱林黛玉也是不许她“报了混乱心思”的。直到女儿成亲前夜,父母以 “嫁妆画”置嫁妆中,母即以示女,启以夫妻之道。
胡适、鲁迅们的“私塾新母亲”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反对封建意识形态,提倡“人的解放”,“女性”也随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这些身份各异、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中,“母亲”尤其具有代表性。作为最典型最复杂的女性社会身份之一,“母亲”的内涵随着时代主流话语的变化而变化着。
五四文本中的母亲形象逐渐打破了传统的被父权话语命名的刻板印象,向现代转变。传统旧家庭的母亲,在当时的文学家笔下如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们受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影响较深,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父权的帮凶。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则写出了底层苦难的母亲,以为工具的母亲和寡母为代表,她们受压迫最深,是亟待救赎的一群。
向现代转变的母亲,既包括观念中的抽象而神圣的母亲,也有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逐渐觉醒的母亲在作家的生活中常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传统文化等因素对母亲形象的影响,五四名人的母亲大都兼具传统美德和知识修为,却恪守旧道德。胡适的母亲识书达理,曾对胡适有过早期的启蒙培新,然而胡适早在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40里外江村的江冬秀订了婚约。胡适从小孝顺,不愿违背母亲的心愿。
同样命运的还有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的鲁迅。鲁迅的母亲一人挑起家庭重担,对鲁迅兄弟的教育、文学创作有极大影响,却安排给鲁迅一个“不得不接受的”媳妇朱安。
郁达夫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一家6口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母亲的肩上,家里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母亲与母亲意象,对郁达夫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小说创作中,母亲形象成为他在1927年之前的散文创作的主要的和直接的表现手法。郁达夫时常喟叹的身世之悲与伤感情怀,反映着作家早年生活的长期贫困和母子关系紧张冲突的事实存在,这与他在早期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回避和怨望、乃至指责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
名母亲的缺失:干露露们的“欲望”平台
当代教育体系里,人的价值是混乱的。母亲亦会分辨不清自己的需求,分辨不清如何在欲望和金钱里自处——因此,我们时代有甘露露母女的出现。
怎么教女儿,首先是要确认母亲的取向和价值观。
不被诱惑是杨澜母亲和成为母亲后的杨澜的教育方式。而于丹则认为:“我们面对孩子常常惶惑,是因为渴望把他们拽到自己的经验系统里来,你可以换个思路,放弃你的成人经验去靠近她……”
按照于丹的观点,爱不是一种本能,它包含两个层次:它不光是一种愿望,更是一种能力。“我们时代,母亲的平台太低,只因为能够生育便可成为母亲”,世界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曾说。据中国司法部门和社会学家联合统计因家庭因素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占一半以上。
“每个人都价值判断不清晰的年代,母亲是失语的。母亲对自己的声音尚不确定,更何谈教育孩子。”于丹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