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公民的力量:用什么方式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2012-12-15 21:33 未知/ □周濂 /

 

 

  把微博和革命联系起来的,是伊朗在2009年6月围绕选举而发生的抗议。德黑兰在大选之后的骚乱消息像野火一样在Twitter上传播,并被BBC和NPR这样的新闻网拾取并在全世界予以扩散。Twitter的神奇令人惊叹:德黑兰封锁了手机短信传送并屏蔽了若干网站,但它承认,“微博现在成为了伊朗人的重要沟通媒介”。

  然而,比传播革命更重要的是微博可能带来的社会革命。事实上,在这样的一场革命中,中国网友还走在世界的前头。将近20年之后,凭借一个账号、一张照片、一段视频,140个字,一场微博反腐风暴正在席卷中国。

  而从群体抗争到公民调查,从舆论监督到黑色讽刺,从“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到各种明信片和彩色丝带纪念运动,最后发展到“中国为伊朗”的“推特国际主义”,所有这些,无一不反映出中国网友的行动力和影响力。而这种力量,与其说它是一种伟力或蛮力,不如更恰当地将其命名为“微动力”。

  在我看来,微动力不是别的,就是每个人承担责任。微,就是每一个普通的公民。动力,它指的不是别的,而是说,不论言语有千条万条,改变世界的其实还是行动。

  微博反腐,是公共事务中个体的意志选择和意见表达,更彰显了无数个“小”在大时代的价值。它们与革命无关,却能反映无数个“小”的诉求,从而推进社会的变革和公共生活的进步。著名博客毛向辉把个体比作水滴,而当个体因为认同某个观点而不断分享时,他们就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力量,一股甚至可以改变国家政策、社会秩序的力量。

  去年夏天,因为在《锵锵三人行》中的一席话,陈丹青不得不连发两篇文章,解释 “为什么我不愿谈红十字会?因为不相信,一如今日的大学,无非官场,无非官僚。我的不相信,还包括对历来监督它、改变它的所有可能,深深地不相信。”

  事实上,最经常挂在自由主义者嘴边的一句话是“千万不要相信公权力”。 与其说这是在妖魔化公权力,不如说是在还原一个真实的公权力,所以休谟才会说:“我们应该设计出一系列政府制度,以便即使在流氓占据政府职位时,也将为我们的利益服务。”

  我当然明白制度的稳定性要远甚于人格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我同样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

  这个社会还有许多的空间可以去拓展。作为公民,我们可以用法律做挡箭牌,如果法律是恶法,还可以“公民不服从”。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去行使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在常态生活中以良民心态逆来顺受,在情绪失控的瞬间又以臆想中的暴民面目骂娘。在良民与暴民之间,我们还可以有另外一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做一个真正的公民。

  我所理解的“公民精神”,就是任何人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