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孔德成的民族意义
对儒家文明正统的争夺成为中日两国战争在文化层面的焦点。中国需要孔子来承担民族大义,日本也需要他来装点“大东亚共荣”的门面,以孔德成为代表的孔氏家族就成了民族和文明的焦点。
世界上最平静的卧室
1943年,孔府代理奉祀官孔令煜给汪精卫发去了一份电报,祝贺汪伪政府成立三周年:“恭逢钧府还都三周年之期,尤因我主席遵守国父遗教,收回各租界及治外法权,国际地位从此增高,得与世界列强并驱并驾,旋转乾坤之功,实为从前所未有。”
孔令煜成为日本人挑选出来的、孔德成的替代品。抗日战争其实也是日本人和中国人争夺儒家正统的一场战争。
西方学者将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齐称为“世界三圣”,以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因而孔子故乡曲阜便被誉为“东方圣地”。
1937年,日军打到曲阜时,研究孔子儒家学说的日本东京大学高田真治教授上书日本军部:“山东作战,如破坏曲阜古迹,日本将负破坏世界文化遗迹的责任。”军部于是急令前线部队避开曲阜一带的战斗。
此时,中国人的目光均放在民族存亡的大事上,对于曲阜的陷落,并不特别关注,不过,英美两份主流刊物,美国《生活》杂志和英国《伦敦新闻画刊》,1938年1月却从曲阜发出了战地现场报道。
占领曲阜后,虽然衍圣公孔德成不在了,且抗日态度明确,但日本仍想借助孔子的影响收敛中国人心,表明东亚同源共荣的态度,对孔府、孔庙等十分注意保护。日军一进城,头等大事就是在孔府二堂的洒金豆绿板上张贴大布告,尊重和保护圣裔住宅,凡日本军人禁止入内。日本军队走到这里,看到布告,鞠一个躬就走了。
“我接待过一位少将,他不敢坐在我的上边,只要我坐在上边的话,他一定会自动地坐在下边。当官的坐在他的旁边,其余的全部都要在外边站着。”代替孔德成打理孔府事务的孔德墉说。
从曲阜沦陷,到日本投降,曲阜“三孔”在日军占领时期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一个吸引人的细节是: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3月,孔德成曾回曲阜祭扫林庙。当年他走时,卧室的桌子上放着一盒饼干,8年后他再次回来,饼干还在那里。这8年,世界格局动荡,中国被日本侵略,战争四起,孔德成的卧室却成了世界上最平静的地方。
不做溥仪
一生以三民主义信徒自居的蒋介石,也是一个孔教的维护者。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年底日军入侵山东鲁南。就在曲阜将要陷入敌手之际,蒋介石为免孔德成沦为日军阶下囚,命令国民党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率部护送孔德成夫妇离开孔府,前往武汉。
1938年,曲阜沦入日本人手中。孔德成在武汉发表抗日宣言。其实早在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就屡次派员前往曲阜,邀请孔德成赴日参加日本孔庙落成典礼,都遭到孔德成的拒绝。按说日本同为中华文化圈,也尊孔,本着学术交流,去趟日本也没什么,但在孔德成眼中,民族差异大于文化同源。
但是,蒋介石为什么如此急迫又紧张地转移护送孔德成去了武汉?因为日本人胁溥仪在东北已经成立了伪满洲国,当时的国民政府十分被动。作为延续两千多年中华文明之根的孔子后人,试想如果孔德成来不及转移,落入日寇之手,被日寇控制起来,再单方面宣布谎称孔德成已经投降,或者将孔德成直接弄到日本——日本也有孔庙。那样,中华民族的脸面就真的丢尽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伤害,将远远比溥仪成立伪满洲国要大得多。
正统再争夺:
“国之重宝”奉祀官
1920年,孔德成出生于孔府。他出生前的三个月,父亲孔令贻去世。当孔德成出生消息传出后,“衍圣公”确定后继有人,曲阜全城鸣放鞭炮庆祝,北洋政府也鸣放礼炮十三响。还未满百日的孔德成,继承“衍圣公”的世袭爵位。自此孔氏族人,无论长幼辈分,得以“公爷”称之,并得大礼参拜。
在经历抗战洗礼,转战过武汉和重庆的孔德成一直受到蒋介石的保护。
1948—1949年,蒋介石兵败大陆后,运走了一大批黄金及文物古董,还特意运走了三个人。
如今,文物和古董都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供人参观,而那像“传国玉玺”一样重要的人中,有一个便是孔德成。他承袭着两千余年孔子的血脉,被蒋介石视为“国之重宝”。
孔德成在台湾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既延续了孔家的香火,也肩负了在台湾和海外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责大任。所有的祭孔典礼,孔德成是理所当然的奉祀官。
“三孔”在抗日战争期间仍雄风淋漓,但却在文革时期倒下了。而在台湾每年举行祭孔仪式,越来越讲究,颇有春秋古风,两岸形成强烈的对照。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