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姚晨:亲善的力量

2012-04-23 08:15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我们都“难民”——

  近日,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姚晨赴非洲埃塞俄比亚,探访了三个难民营。回国后,她在微博上连续发表文章和图片,引起热议。

  姚晨引用《heal the world》歌词表达对难民的同情和尊重:“在你心中有片净土,我知道那里充满了爱。这个地方会比明天更灿烂,如果你真的努力过,你会发觉不必哭泣。”

  全世界约有430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其中包括1520万难民、2710万境内流离失所者和98.3万寻求庇护者。也就是说,世界上平均不到150人,就有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家园。

  根据1951年签订的《联合国难民公约》,通过难民身份认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公约”只认可五种情况: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留在其本国之外,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

  难民是被迫离开国家的,这是他们跟非法移民最本质的区别。

  “世上最大的悲痛莫过于失去祖国,”这是古希腊诗人对无数难民悲惨境遇的真实写照。

  人类普世的需要:能成为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的一分子,能围绕在餐桌旁一起分享食物,能去上学,能有个工作,能感觉到健康、快乐、安全,能够随心所欲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他们能夺走我的家,但是不能夺走我的未来。

  2000年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拟定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希望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和姚晨一样,还有很多人参与到救助难民的行动中来。戴安娜和艾滋病患者的握手,朱莉收养的难民儿童,赫本遍及亚非拉许多国家的足迹……

  同时,难民也在改变世界。1620年9月16日,离开英国普利茅斯港,驶向新大陆的“五月花”号,上面虽然可能有冒险之士,但许多是遭受宗教迫害的受难清教徒。这些人的思想与后来美国的立国原则有着深远的联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难民,对难民的一丝敬畏,恰恰就是对我们自己未来的美好向往。

  2011年联合国难民署海报上,一位非洲家庭主妇在洗衣服,盆里两件衣服,红的那件掉色,把白的那件也染红了。海报的标题是“难民只愿和你们有一样的烦恼”——如果没有比衣服掉色更值得烦恼的事,世界就太美好了。

  是的,如果没有战乱、流离失所、屠杀、疾病,有的只是衣服掉色的烦恼,那就真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