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慈幼:公知明星们的民间力量
关于儿童权益保护,往往政府方面投入成为舆论焦点,缺少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于建嵘用他的方式游走在“庙堂”和“江湖”,他以“随手拍救助乞讨儿童”的方式,成功运用微博这一新的自媒体,将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推向全民参与,树立了一个当代学者的典范;2012年,山东民间打拐第一人张群继续战斗在寻找失踪孩子的道路上;而姚晨、李承鹏们,更是用他们的力量,开拓出慈幼行动的另一明星阵地。
明星学者于建嵘与他的“随手拍救助流浪儿童”
去年2月发起的“随手拍救助乞讨儿童行动”,让于建嵘的名字为大众所熟悉。因为自发参与这个行动的人太多,最后公安部的官员也需要利用微博,和公众进行互动以及信息披露。
有一次,他看到网上一个被虐致残的乞讨儿童,转发了微博,随后有很多网友都来关注。一位孩子走失的母亲致信于建嵘,说自己的孩子杨伟鑫走失了,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帮忙发微博寻找失踪的孩子。微博发出后,立刻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转发,并有网友留言说曾在厦门看到过一名和杨伟鑫相似的孩子。并上传了孩子乞讨的相片。
随后,孩子的家人赶往厦门寻找孩子的下落。速度之快,效果之大,让人欢欣雀跃。打拐、寻找丢失孩子的行动也从父母们毫无头绪地各地辗转或是寄望于民政部门和警力,开始转向微博这个平台,而于建嵘在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于建嵘说:“这件事过后,不少网友都让我帮忙发出寻找孩子的信息,于是,我建立了一个‘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希望通过网友的力量,让丢失孩子的亲人在这个微博里看到希望。”
这项活动创新了公益活动的模式,它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迅速地将可疑乞讨儿童的资料上传到网上。无处不在的网络比起报纸、电台、电视更快捷,更新信息更方便,也让数以万计的人在短时间内共同参与其中。
许多明星参与了进来,有人开玩笑归纳说,转发一个丢失儿童的资料,成了明星们睡前必做的善事。这真正掀起了全民解救被拐及乞讨儿童的公益热潮。
于建嵘说:“儿童救助工作的完善与否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只有解决了上述几个问题,加大对中国儿童救助工作的投入,才不会让类似悲剧再度上演。等到中国社会无论谁一旦发现流浪乞讨儿童,就能告知责任主体,实现主动救助、及时救助的时候,那么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都将进入一个新时代。”
山东民间打拐第一人张群:“寻家的孩子,大多经历了悲苦的童年”
过去几年,《齐鲁周刊》曾多次报道张群和他参与的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故事。作为山东民间打拐第一人,张群还获得本刊主办的“2011齐鲁十大精英人物”称号。
2012年,张群继续战斗在寻找失踪孩子的道路上。张群的身份是泰安市房管局工会主席,兼任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
这名50岁的中年人,有一本“秘密日记”,里面记录着他帮人寻亲的故事。
“流浪乞讨儿童的存在,已经实实在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必要的管束,有些孩子七八岁甚至五六岁就在外流浪,夏天溺水的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什么都敢干,不经大人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出现问题。”就近日被广泛关注的流浪乞讨儿童事件,张群评价道。
从2007年4月30日宝贝回家寻子网建立以来,至今已发展了2万多名志愿者。在这2万多名志愿者中,只有6人专职从事打拐,领取固定工资,而其他人都是在利用业余时间做公益,张群就是其中的一员。
“有太多的家长,不顾一切寻找丢失的孩子。他们骑着摩托车,甚至自行车走遍了全国各省,但孩子依然没找到。那些寻家的孩子,大多经历了悲苦的童年,他们的心情让人心碎。”张群告诉本刊记者。
“志愿者参与打拐,还是一种民间的自发行为,处在打拐第一线的当然还是公安系统。这样一种民间与官方合作的有效机制已经建立起来,而且日趋成熟。”张群告诉本刊记者。
“孩子失踪的瞬间和过程,对许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瞬间或者几分钟的事情,失踪都是没有先兆的,一旦失踪了,可能在几天、几年,甚至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能找到家,有的可能永远回不到家。”张群说。
姚晨、李承鹏: 慈幼行动的明星阵地
去年2月,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通过微博的形式,迅速成为全民关注的运动。姚晨、赵薇、王菲都加入到这场充满爱心的活动中。
当时,饱受离婚事件困扰的姚晨携家人去国外度假,但依然通过微博关注着解救被拐儿童的行动,在度假期间,总共转发近10条与解救拐卖儿童有关的微博。
姚晨说:“让微博之力汇聚起来!带孩子们回家!请大家多多关注,让我们尽可能地救救这些可怜无辜的孩子吧。”
前段时间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之后,姚晨在微博中愤怒反问道:“成天嚷着要教育好孩子,请问谁来教育好这种老师?!”
作为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的姚晨,更是将她对儿童的关怀带到了泰国、非洲等地,和当地儿童互动,给他们带去温暖。
微电影,是明星们慈幼行动的另一阵地。
今年6月,由著名社评人兼作家李承鹏执导,系列微电影《微博有鬼》第二季之《可以在一起》登陆56首映礼。该片通过对现代儿童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鞭笞,呼吁人们关注儿童成长环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该片在56网上线仅一天,播放量就接近200万。
影片的主题为:“每个人都有过一个离家出走的梦”,讲述了一名普通的小学生李可以,为了儿童节时能够与正在离婚的父母一起参加作文比赛,采取各种手段阻止父母在六一前离婚,却最终希望落空离家出走的故事。
这部微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中那个出走的孩子至今未能找到,他成为了父母婚姻破裂的牺牲品,承受了本不属于他的痛苦。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于建嵘公布了自己酝酿已久的计划:明年3月前要完成有关失踪儿童的微电影和纪录片。
微电影的名称为《寻找》,以曾被多家媒体报道过的“寻子车”主人——肖晓松的父亲为原型。“从今年夏天,就一直在准备纪录片的素材。”于建嵘说,他计划在明年3月前,完成这个“失踪儿童影像计划”,届时会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拍摄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引起社会关注,呼吁更多人参与随手拍的活动。”于建嵘说。
■延伸阅读
流浪儿童权益保障的美国故事
□麦岚
美国总统奥巴马经常在华盛顿的流浪儿庇护所做义务劳动,他卷起袖子粉刷宿舍墙壁,据说有一次还一连漆了3个抽屉。
1984年,美国通过了《儿童保护法案》。法律规定有关人员,包括老师、医生和其他经常与儿童接触的职业人员,看到处于危险的儿童,都可以向政府报告。
美国也有流浪儿童,离家出走或者原本就是孤儿。但是美国有比较健全的法制来帮助这些儿童。美国法律要求任何人员如果见到虐待或者被忽视的儿童,必须向警察报告。在纽约,如果见到街头流浪儿童,可以打电话311(市民综合服务电话)或者911(报警电话),有关人员就会来救助和处理。
美国政府对流浪人群的救助包括很多层面,尤其是儿童,城市里面都设置有庇护所供其夜晚住宿。政府、教堂和各类慈善组织每天都会发放各种食品和生活用品给低收入者和无家可归者。纽约飓风过后,政府和慈善机构组织了很多食品给灾民,电视不断播放食品发放地点,让人们去领取。播音员有一句话让大家都很感动:“孩子们,你们还小,你们绝对不能挨饿。”
美国的媒体报道过这样的数据:2010年一年,美国政府就收到360多万份(涉及六百万儿童)报告,其中 60%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大约有70万儿童被认定是虐待或忽视的受害者。这些儿童,政府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干预。最严重的由政府出面把儿童接走,但是不太会送孤儿院了,美国人觉得孩子需要在家庭中成长,所以会给孩子找一家 foster care(寄养)家庭。寄养家庭每年按寄养孩子的个数从政府领取一定的补贴。政府定期派人到寄养家庭查看儿童的状况,保证他们得到良好的待遇。
都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在这里,儿童的快乐主要并不是来自优越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全力保护他们、让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美国人常说,想让孩子避免惨剧,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孩子的观念是否正确:孩子不是某个家庭的私有财产,而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要保障孩子们不受虐待和厄运,必须依靠健全的儿童权益保障机制。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