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英们的“精神养老”
■名人
无论是去世的季羡林、冰心、蒋英、张充和、钱学森们,还是依然健在的金庸、杨绛、文洁若等,逾百岁的文化精英不乏其人。他们如何看待老,如何同老同孤独相处,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优老”式生活方式。
揣着明白当糊涂
代表人物:季羡林、巴金、沈从文
敏感多思的性情如果遭遇世事坎坷往往就是文人的一道坎儿,而如果迈过这道坎儿,往往也就心境透彻、静养顺世——季羡林、巴金、沈从文都是这种典型。
巴金曾是十年文革中第一批受冲击的文人,1967年9月18日,63岁的他被红卫兵非法揪到上海江湾,在《随想录·五十五·赵丹同志》记有:“准备26日开批斗大会一两天,我晚饭后照例在门前散步。”1969年末至1971年间,将近70岁的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造反派们常用糨糊把标语贴在他的背上,对他进行批斗。
即使如此,沈从文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身处此境。他一砖一瓦地堆砌起《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老很悲哀,如易折的萑苇,每当一次风吹过时,皆低下头去,然而风过后,便又重新立起了。”这是沈从文的话。
一辈子不消停,生命从80岁开始
代表人物:杨绛、冰心、金庸
有人因平淡的心境长寿,同样有人因不灭的好奇心不老。
冰心一生与儿童为伍,爱一切小生命,小动物,尤其爱猫。她喜爱玫瑰花,养猫、侍花让她怡然自乐,心境开阔不少。晚年,有人再三探问她长寿奥秘,她如此回答说:“我确实没有特别的养生之道,就是性情豁达一点,从不跟人计较。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十几年前,我说过,生命从80岁开始。”
1995年,71岁的金庸做过一次心脏搭桥手术,手术痊愈后,金庸依旧不消停,还戏称自己“永远是武侠小说里的少年呆子段誉”,每日绕圈快步疾走50分钟左右,使自己“呼吸急促”和“出汗”;坚持深夜写作、阅读,直至清晨,“71岁把自己当17岁使用”就是他对待老去的态度。
杨绛则在《走到人生边上》里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101岁,对于她,对人生,算不得什么耀眼的里程碑。杨绛只这么形容生死和老去: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散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