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精神和城市进化史
没有流动人口,就没有现代的城市化。没有流浪的气质,就没有城市的活力与动力。一个有生机的城市,大门应该永远都是敞开的。
一百多年前,济南开埠。回想那个时代的济南,几乎就是一个梦幻般的城市,她拥有蓬勃生长的气质和包容一切的胸怀。于是,孟洛川、苗海南们“流浪”到济南府,青史留名的同时,也将济南这座“保守”的城市推向了“千年未有之变局”。
济南开埠:“富商大贾鳞萃麋至、负贩小民侨居其间”
“济南是清帝国最保守的城市之一,明显的厌恶任何外国事物。”这是19世纪末一位外国传教士对济南作出的评价。但在开埠之后,济南人的所作所为显然超乎他的想像。
在那个尚长辫裹足的年代,不仅“富商大贾鳞萃麋至,即负贩小民亦提携妇孺,侨居其间,以谋生计。”
在零的基础上,济南人不可思议地在开埠1年后就见识了电灯照射出的亮光和机器印刷的文章。之后,济南顺理成章地拥有了第一家造纸厂,第一家机械厂,第一家机器榨油厂……
家底单薄、起家艰辛,此时的济南商人无疑具有着典型的“草根”背景。然而正是凭借早先吃苦磨砺出的一身本事,这些草根商人打下了天下。展卷济南老字号的发迹史,呈现的是从乡村野绅“流浪”到“城市大老板”的角色转变。
史料显示,1911年前济南商业户数才区区不过近千家,到1919年市内商业户数已达1968家,而到1927年济南城、埠两地大小商户猛增至5787家。商业的繁荣湮没了一些老营生,同时与粮栈也催生了很多新行当。经营棉花的花行成为当时济南商业中“业务最发达者”之一。
在1912到1927年的十六年间,济南的近代化民族工业也迅速走向繁荣。1928年刊发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描绘了当时盛景:“工业发达,工厂林立,故出品日增,前途发展未可限量”。
从贫苦潦倒到富甲一方:孟洛川与张启垣们的流浪之路
有人说电视剧《大染坊》中的宏巨染厂就是东元盛,有人将陈六子与东元盛创办人张启垣视为一人,还有人将张启垣之子张东木视为陈六子生活原型,2006年,更有人将张东木位于济南制锦市的旧宅冠以“陈六子故居”公开拍卖……
19世纪末,因家境贫寒,13岁的张启垣独自来到了周村。举目无亲的他在一个大雪天的夜晚昏倒在当地一户石姓人家的门口。在被石姓人家救醒后,张启垣就成了石家的一个小伙计,白天干杂活,晚上就替东家算账。
1916年,为了躲避兵乱,张启垣携家带口,挑着两口铁锅来到了济南城。那时的济南,刚刚开埠不久,客商云集,百业待兴。张启垣从一个只有六七个工人的小作坊开始做起,一手创办了日后成为山东最大的大染坊东元盛,其儿子张东木继承父业,解放后他成为济南市副市长。
同治元年(1862年),济南院西大街新建了一座5间门面的楼房,开出一家绸缎店,借“青蚨还钱”的典故,取名瑞蚨祥。6年后,18岁的孟洛川继承了这里的产业,而瑞蚨祥也从此开始了自己无比辉煌的财富传奇。
孟洛川励精图治40年,将最初济南的一个小商号,发展为巅峰时期的全国设点103处,流动资金两亿白银,其经济实力在今天都令人惊叹。”在作家毕四海眼里,瑞蚨祥开创了一个版图难以超越的商业帝国。
遥想当年百舸竞帆的景象,孟洛川不过是“外地来济人员”中的一员,但是却成为趁势勃兴的济南商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挑姜推炭进城的苗氏家族
据说,当年济南苗氏家族的先祖苗杏村,是肩挑两搂姜、苗星垣手推一车炭进的济南府,不到十年时间,商埠里平地生出几十间门脸的大楼房,苗氏俨然已成为雄霸一方的大坐商。此后数十年间,苗氏已是富甲一方的北方巨商。
苗家世居桓台索镇,务农为生。苗家当时人多地少,难以度日,拜年做些打零短、当伙计、赶脚贩煤贩粮的营生,积累了一些资金,也锻炼了经商本领。
这时,索镇流传着“要发大财还得去济南”的说法,苗杏村和苗兰亭颇为动心。1899年,苗家与人合资在济南泺口开设了一家粮栈,开始了他们追寻“济南神话”的征程。
正是在这个时代,开埠后始发迹的济南草根商人们跨越了自己的黄金巅峰,完成了向民族资本巨富的进化。在众多实业家的身影中,苗氏资本集团辐射出这个时代商业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光芒。从早先乡下务农到商埠由商而工,二十几年间,苗氏先后创办十数家企业,涉足当年主要的几个产业,一举成为继章丘孟氏之后的山东地方资本势力的领军人物。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