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饭局
前一阵,电影《鸿门宴》呈现了那场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饭局,临近春节,黄渤主演的喜剧大片《饭局也疯狂》又抢滩贺岁档,剑锋直指当下都市盛行的会所文化和饭局现象。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是太多了。
“鸿门宴”里,刘邦项羽吃的不是饭是“天下”,而战国四君子,门下笼络了食客三千——中国最早的圈子文化,就这样诞生在夜夜笙歌不绝的饭局之中。网友们曾对招待奥巴马的国宴津津乐道,在中国,“饭局”是文化、礼仪、历史、风俗,也是社会身份认同体系。
零点调查公布的《中国居民沟通指数》,“饭局社交”仍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看一个人常混迹于何类饭局,便可洞悉其兴趣、财富、身份、地位。酒肉穿肠过,交情心中留,一场饭局下来,各人得到了一张透支金额不等的社会关系信用卡,平添了一份阿Q式的满足和信心。
不了解中国式饭局,便不了解当今的中国。
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一书里说,“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透过饭局里的中国人,我们看到的是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吃饭事小,出局事大。陈天桥用网络游戏起家,江南春靠写字楼电视创业,马云凭电子商务致富,无他,但懂得一个“吃”字。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端的是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今天的饭,是德国人马克斯·韦伯所谓工具理性的代表,不再有昔日农业社会的温情。“说吧,搞定谁,茅台还是五粮液?”不同城市里的饭局、不同酒桌上的人情世故、不同人情世故里的中国社会潜规则。公款吃喝9000亿,是国防开支的5倍,医疗投入的4倍,这叫“酒桌”经济。抛开利益局,纯扯淡,纯聊天,开怀畅饮,放浪形骸,这叫“酒肉朋友”。“酒桌经济”难免,“酒肉朋友”难得。更多的是我请你吃饭,你帮我办事,饭局成为一种工具理性。
鲁迅先生作悲愤言,旧社会每一页都写着“吃人”二字。现在的社会不作如是观,人们的活命思路转化为:“是人就要有利用价值”。潜台词是被吃一口未尝不可。所以娱乐圈的潜规则被90后少女转化为“肉献”一词,与其被潜,不如主动肉献。无论是看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还是看朵俏《吃,吃地笑》,最后得出一样的道理:大国亦是盘中餐。
正是韦伯100年前的预言“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经济腾飞尽管给社会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富足和自由,但支撑它的基本价值却蕴涵着使它自我毁灭的动力。那时再总结“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关系学该有一笔,饭局脱不了干系。
专题文章: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