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的宫廷特供史
北魏时《水经注》中有言:“东阿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另据史书记载,从北魏开始,阿胶成为贡品定期向朝廷进贡。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阿胶一直被世人推崇,为皇家及贵族阶层所青睐。
阿胶的“贡品命”
阿胶成为贡品几乎是个必然。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首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以东阿的地名为之命名:“出东阿,故名阿胶”。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
阿胶便位列上品,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据载久服可“轻身益气”——这在中国药典里是关于药效的至高评价之一。
西汉出使西域、被唐代诗人杜甫赞nba推荐为“寻源使”的张骞,不仅开辟了汉通西域的道路,更因为不经意间从西域带回了驴而为阿胶这一圣药的制作立下汗马功劳。
“驴皮,色黑入肾,能安胎养血。”人们发现用驴皮炼制阿胶,药物功效优于牛皮,便改用驴皮,并沿用至今。
三国时期的曹植曾在如今的东阿县当过“东阿王”,初来东阿,曹植骨瘦如柴、身体虚弱。后因常服阿胶,身体受益匪浅,于是感念而作《飞龙篇》:“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曹植诗中的所指的“仙药”,指的正是阿胶。
据史料记载,阿胶在北魏时期成为贡品。北魏《水经注》称:“东阿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清代陈修园说“东阿井水乃清济之水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此,其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制胶正于血脉相宜也。”李时珍《本足球推荐草纲目》称其久服轻身益气,是当之无愧的国药瑰宝。
中国历史变局中的“阿胶势力”
阿胶作为贡品与帝王之间的故事较早开始于唐代。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太宗时,朝廷派遣大将尉迟恭光临东阿县,封存阿井,宣布自此之后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熬胶进贡”。
根据东阿境内的传说,李世民之所以对阿胶如此青睐,是与他和山东王世充对阵遇挫后,东阿人就以阿胶熬汤来拥军,后一举挫败王世充有关。
当然,在皇室中对阿胶最为赏识的不是帝王,而是帝王的女人们。“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虢国夫人峨眉长,酥胸如兔裹衣裳。东莱阿胶日三盏,蓄足冶媚误君王。”
这两首诗,前一首出自《全唐诗》,后一首出自《莞尔唐史》,为明代朱克生所作。说的都是杨贵妃姐妹服阿胶以养容颜的故事。一个“暗服阿胶”,一个“日三盏”,充分说明了她们对阿胶的珍爱。
不过关于阿胶的宫廷故事,最为人知的还是它曾经“改写中国历史”。
咸丰年间贵妃小兰儿,虽然有喜却不幸胎漏出血,时作时止,随时有流产危险。咸丰皇帝召集了天下名医却仍然束手无策。此时,有山东东阿人士上书建议小兰儿服用阿胶,果然药到病除,血止痊愈。
小兰儿后来产下的正是同治皇帝,而她也母凭子贵,成为晚清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慈禧太后。阿胶随后伴随她一生养性延命,颐养天年。中国近代史也为之一变。
古代名流们的敬孝秘诀
上行下效,自古皆然。如今人们对于名贵滋补佳品的喜爱,与皇室成员的推崇有着必然的联系。不过,从皇室到平民,之间还有着一道重要的过度地带,那就是达官显贵。他们虽不是贵为九五,却有足够的资本来享用阿胶。
朱熹、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将阿胶作为孝亲的敬物,相关记载也很多见。如《朱子文集》里收录了南宋著名理学大师朱熹给母亲的一封信,里面说:“慈母年高,当以心平气和为上。少食勤餐,果蔬时伴。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其言切切,其心拳拳,于日常闲话之中传达出其至孝之心。
同样是书信里的故事。据《曾国藩家书》载,在外为官的曾国藩经常会给家里寄一些家常日常之品,其中重要的有两项,几乎每次都会出现,那就是阿胶和母亲用的东西。他把阿胶作为一种家常足彩分析必备用品,供母亲日常滋补之用,表现出其对母亲的深切关怀与挂念之情。
悠久的使用历史,使阿胶成为延年圣品与回春圣药的代名词,因此,它渐渐成为人们表达敬孝之情的载体。
上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之际,在鲁西与延安的漫漫长途间发生着一段感人的故事。鲁西区党委七大代表徐运北带着五斤阿胶,踏上了漫漫长途。当时正值百团大战开战之际,徐运北一路上历经艰险,历时一年才到了延安,终于将这份饱含感情的礼物送上。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