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礼品单——中国进贡变迁史
自古人便分三六九等,有钱好办事,进贡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的进贡制度(如外交),有着怎样的存在形式?乾隆皇帝的一张礼品单,对如今有着怎样的启示?
贡品多寡与皇帝的生活质量
乾隆四十一年初,66岁的皇帝第四次南巡山东。对于孔孟之乡,皇帝似乎有着特殊的兴趣,一生11次光临,5次是专门来访。
与前几次南巡明显不同,这一次,沿途前来接驾的王公大臣特别多:以前只是河北山东的地方大员到来,而这一次附近的蒙古王公,几处盐政织造,甚至远在湖广、四川、广东的篮球竞彩封疆大吏也来了。各地大员一路之上黼黻相接,仪仗塞路,闹得山东翻天覆地。
大员们争先恐后来到山东,只是为了满足老皇帝愈演愈烈的喜好:收受贡品。皇帝的此次山东之行,也成了各地大臣们的赛宝大会。每位大员的车队都是珠光隐隐,宝气四射。
由北京到山东,一路之上,几乎每个驿站都有大量的贡品在等着皇上。内务府派出大量接收人员,源源不断地将这些贡品装车运回大内。
湖广、四川、广东的巡抚官员们的远道而来,并无先例,也毫无道理。这一事件唯一可以说明的,就是皇帝对贡品的需索已经达到了失态的程度。
从一定程度上说,清代皇帝的生活质量与贡品直接相关。
皇帝虽然富有四海,却并不能任意支配国库来满足个人消费。国库由户部掌管,而皇帝的私人财政则由内务府掌管。皇帝的个人财富主要来源于以下几部分:一个是内务府管理的皇家庄园的收入,二是内务府通过经商、放贷等方式,为皇帝创收。其他的就靠各地给皇帝的进贡了。
实际上,乾隆即位之初,是以拒绝进贡而闻名的。
他说,地方大臣们给我进贡,不过是想借此与我联络感情,建立情感上的沟通。“殊不知君臣之间,惟在诚意相孚,不以虚文相尚。如为督抚者,果能以国计民生为务,公尔忘私,国NBA推介尔忘家,则一德一心,朕必加以奖赏,若不知务此而徒以贡献方物为联上下之情,则早已见轻于朕矣。”
步入中年之后,皇帝对自己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了。乾隆十六年,进贡的大门被第一次打开。那一年他举行了首次南巡,又值太后六十大寿,皇帝下旨说,因两逢盛典,许多大臣一再要求进献贡物,以表微忱,如果他一概拒绝,似乎不近人情。
全国所有的高级官员都从这道谕旨里读懂了皇帝的心声。从此,为皇帝准备贡品,就成了他们分内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他们摸清了皇帝的喜好:钟表、字画和古玉,最讨皇帝喜欢。另外,搬指儿、鼻烟壶、小刀等,也容易被皇帝收下。
皇帝喜欢西洋钟表一事被官场周知,广州西洋八音匣等售价立马猛涨。“这些东西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中国官吏们却醉心追求,示意他们的属下不惜任何代价收买。”(《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日本人的险恶算盘,朝鲜人的悲惨贡女
“进贡”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定制。《尚书·禹贡》云:“任土作贡。”也就是说,各地官员以及各藩属国以土特产贡献给天子,既满足了天子之需,“致邦国之用”,又沟通了上下感情,所以皇帝和各地都乐此不疲。
凡地方上珍稀之物,一经发现均可成为贡品进献皇室。从“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尚书·禹贡》)发展到设官分职进行管理,有所谓“九贡”即礼贡、嫔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游贡、物贡。茶叫贡茶,香叫贡香,东阿的阿胶,被慈禧这个形象代言人一经推荐,100多年来长盛不衰,可以看做贡品文化的典型例证。
《尚书·禹贡》中,把中国分成九州,详细介绍了每个州应该给大禹王上贡的贡品。
朝贡是进贡的一种延伸。
传说中商汤曾经向夏朝进贡。商汤打败夏建立商朝时,为了减少进贡国的负担而命伊尹制定了四方来贡的法令《四方令》。《逸周书》中记载:“汤问伊尹曰:‘诸侯来献,或无马牛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篮球分析物事实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其为四方献令。’”
周边国家跟中国没有完全展开贸易,只能通过向中国皇帝赠送礼物,中国皇帝再回赠礼物的方式进行物品交换,这种朝贡模式又叫朝贡贸易。
朱元璋一登基就想向周边小国家展示自己的实力,咬着牙回赠,回赠的价值远远超过进贡的价值。
日本人看准了这个价差,各派势力想方设法通过孝敬大明皇帝来发朝贡贸易的财。
明成祖时,规定日本10年朝贡一次,每次限200人,船2艘,但是日本等不得10年,经常找各种理由——朝贺、谢恩、献俘、告讣,走马灯的来朝贡,有时候,还发生争贡事件。1523年,日本诸候大内氏遣贡使宗设来华,同时,日本将军足利氏的管领细川氏也遣使宋素卿来华。宗设的船先到,宋素卿的船后到,但后者贿赂了宁波市舶司太监赖恩,先办了手续。宗设大怒,追击宋素卿,追不上,就到处耍流氓,杀掉明朝军官及居民若干,抢掠一阵,夺海而走。
贡女在诸多贡品中很受人关注。《明实录》中,把朝鲜的贡女写成“纯白厚纸”或“药材”,大概明成祖也感到明目张胆向朝鲜要求进贡美女,有些荒淫无耻。有一段朝鲜的历史记载说,“以艺文馆大提学李文和为进献使,纯白纸六千张赴京。”朝鲜专使,声称黑细麻布三十匹,白细芳布二十匹。
明成祖朱棣有妃子朝鲜美女韩氏,朱棣死时韩氏殉葬。朝鲜的史料记载道:“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隆娘,吾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
这位朝鲜美女或许就是“纯白厚纸”或“黑细麻布”的贡女之一,最后以活人殉葬的方式,魂归故里。
进贡堕落史:无所不在的贪腐和“驻京办”
考察贡品文化,可以看出,国人的劣根性在这个领域得到全面“发挥”。
历代进贡在资格和时间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清代成例,仅督抚们有进贡之权,进贡的时间也只限于三节:冬至,中秋,还有皇帝生日。
而到了乾隆晚年,这些规矩都被打破了,大小官员,甚至普通百姓都可进贡。除了三大节,端午、上元节、重阳节,大臣们也都可以踊跃进贡。
大臣们开动脑筋,创造出了无数进贡的新名目:皇帝出巡,大臣迎驾进贡,称“迎銮贡”。皇帝每年去热河避暑,大臣们进贡,称“木兰贡”。大臣们进京觐见皇帝,所献贡品称“陛见贡”。皇帝提拔加恩,所献贡品,称“谢恩贡”……皇帝想要某种东西,又实在没有借口,就干脆称“传办贡”。
据朝鲜使臣记载,乾隆70大寿时,北京附近,各地进贡的大车据不完全统计多达三万辆。除大车外,那些珍贵怕碎的贡品以人担,驼负,轿驾,更是多不胜数。“每车引马骡六七头,轿或者联杠驾四骡,上插小黄旗,皆书进贡字。”
车辚辚,马萧萧,嘶鸣声中,消耗掉的是整个国家的精气。
事实上,送给皇帝的“土特产”,几乎件件超出官员们的承受能力。皇帝喜欢镶珍珠的玉如意,臣下纷纷进献。当时一柄不嵌珠的玉如意值银四千两。羊毛出在羊身上,每一件礼品都是民众的膏血凝成。
山东巡抚国泰进贡成绩之突出,连乾隆都曾夸其“优于办贡”,进贡之勤快到了令皇帝有点烦的程度。乾隆四十七年,皇帝在国泰的贡折上批道:“何必献勤至是?今所贡才器都闲置圆明园库,亦无用处,数年后烂坏而已。”真成大笑话。
进贡过程中的贪腐行为,不过是进贡的诸多后果中最轻的一种。更为严重的是,皇帝对物欲不加节制的追求,给天下传达了许多不良的信息。
官场上无钱不办事,自古亦然。王望就官甘肃时,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坐省长随”,就是把“贴身长随”派去做驻省城的联络员,像今天的“办事处”。王望令各下属州县派出自己的贴身“长随”守候在省城,建立“驻省城办事处”。凡有属员馈送王望金银时,就装入酒坛内,用泥封好,由这些“坐省长随”送进。王望说:“我遇有需索时就令人通知坐省长随,以便送信给各州县,所以各州县有馈送我的东西全由坐省长随经手。”
而今,各地驻京办铺天盖地,屡禁不止,当真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恍如历史重演。■链接古代山东知名贡品 德州扒鸡:早在清康熙年间,皇帝就御赐德州扒鸡为神州一奇。从此,德州扒鸡年年作为贡品送入宫廷。
胶东白菜:鲁迅先生笔下,胶东大白菜拴上根红绳就成了贡品,其作为贡品的历史悠久。1949年毛泽东出访苏联,胶东白菜一路随行,名气更盛。
东阿阿胶:因慈禧的垂青,东阿阿胶名动天下,作为清廷必备的贡品,东阿阿胶广为人知。
临清贡砖:明清两代 “岁征城砖百万”,紫禁城、北京城墙、文庙、国子监无不是临清贡砖修造而成。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也都有着临清砖的身影。
桓台山药:桓台“新城细毛山药”,曾是明清时代宫廷贡品,其种植历史已有数百年。
明水香稻、龙山小米、章丘大葱:明朝时,明水香稻被作为贡品送给皇室,龙山小米更是在唐朝就成了皇室专用。它们的典型特点是,都是泉水浇灌而成。章丘大葱在山东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早在公元1552年,其葱就被明世宗御封为“葱中之王”。
淄博料器:宋代称“药玉”,明代称“硝子玉”,清代称“料器”,至今民间犹称“料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 年),博山一带已是料炉遍地,盛况空前。到了清代,这里普遍设立专门机构,制作供应宫廷使用的琉璃料器。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