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蜜月”下的中国面孔
早在1708年,康熙皇帝便决意创办“俄罗斯学”,清政府1860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便是沿袭当时的“内阁俄罗斯学”。如果说地缘是中俄关系的物理纽带,那么苏俄曾经作为思想的源头在中国现代史上不可动摇,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政治家都曾经从苏俄汲取现代化观念和社会形态。孙中山的苏维埃想象:一所大学,一个军校,一份遗嘱
一辈子致力于中国革命、屡败屡战的孙中山,最终将目光对准了遥远的北方。而此时苏联向中国输出革命,选择广州作为基地,实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在北方争取吴佩孚不成,只好把宝押在南方的孙文身上,他们不得不跨过整个中国,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广州。
奉命而来的,是苏联人鲍罗廷。
在孙中山的晚年,鲍罗廷作为他的私人顾问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做出许多重大决定,甚至连孙中山的一份遗嘱也由他来记录。
从1923年来到中国,到1927年离开,鲍罗廷先后被任命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苏联驻国民政府代表、广州革命政府政治总顾问等职,参与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军事活动的决策。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此后,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吸纳了大量中国共产党人,并很快地在广州站稳脚跟。
在国民党一大上,根据鲍罗廷的意见,孙中山做出了组建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军事人才的决定。于是,著名的黄埔军校应运而生。这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军事人才,他们在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留下3个遗嘱,分别是《国事遗嘱》、《致苏联遗书》和《家事遗嘱》。三个遗嘱是从国事、世事和家事三个方面陈述了孙中山的遗愿。
《致苏联遗书》由鲍罗廷笔录。离华之际,鲍罗廷将自己在中国的四年总结为“为革命所进行”的“苦斗和牺牲”的四年。
孙中山逝世后,苏共领导集团很快作出决策,对中国革命投入更大的资本,除枪炮支援外,创办一所学校,以孙中山的旗帜招徕中国先进青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莫斯科中山大学虽然只有5年历史,但中国的国共两党不少名人皆在此留学。
毛泽东的“老大哥”记忆:到莫斯科去祝寿,不歌颂斯大林,“还能骂他不成”?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将访问莫斯科的消息不胫而走。维尔什宁,这位卫国战争时期的歼击机飞行员,决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定要写出一首讴歌社会主义中国的歌曲”。此后,《莫斯科——北京》红遍中苏大地。
毛泽东访问苏联其实筹划已久,目的是“签订关于借款、航空、通商诸协定,就旅顺驻兵问题及一般政治问题发表声明”。1947年3月和1948年春天都有过要求,都被斯大林拒绝。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里称“中苏双方从开始就充满了不信任”,这也为此后几十年来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埋下了伏笔。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终于如约抵达莫斯科。5天后,是斯大林70大寿,这也是毛泽东此行的重要议程之一。毛泽东亲自为斯大林选好了两车皮的寿礼——一车江西蜜橘和一车山东大葱,这也是中外外交史上少有的“国礼”。
特殊国礼源于一个笑话,山东人打架的时候,给他们一根大葱,他们就歇手。“共产国际时代苏联做了很多工作帮助我们,但在斯大林时代也做了很多对中国革命不利的事情。毛泽东是想用大葱这个方式来消气了。”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阎明复说。
12月16日当天,斯大林会见毛泽东,举行第一次会谈。毛泽东虽然受到高规格的接待,但是,在谈到实质性的问题时,斯大林则总是以种种理由予以搪塞,后来甚至采取拖延、回避的办法。
毛泽东恼火了,他对苏方人员说:“你们还要保持跟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我现在的任务是三个:吃饭、拉屎、睡觉。”
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领袖的“冷场”,引起西方媒体的种种猜测,英国通讯社放风说,毛泽东已经被软禁在莫斯科。此后斯大林态度有所缓和,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岁生日,毛泽东还挥笔写下了带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多年以后,毛泽东说他一共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一篇是在延安庆祝斯大林60寿辰时写的,第二篇是在莫斯科的祝词,第三篇是在斯大林死后应《真理报》邀请写的。他说,到莫斯科去祝寿,不歌颂斯大林,“还能骂他不成”?
邓小平与蒋经国:从苏联同窗到两岸对峙
1925年10月19日,15岁的蒋经国和第一批90名同学从广州搭一艘苏联轮船赴苏联中山大学留学。和蒋经国同船的学生中,有一位姑娘叫张锡媛,一年后他成了邓小平的爱人。
蒋经国到达中山大学之后一个多月,21岁的邓小平也从法国巴黎来到中山大学。他被插入蒋经国所在的班上,并成为共青团的小组长。到中山大学不久就加入共青团的蒋经国就在邓小平为组长的团小组里。
蒋经国饭后总是与邓小平等共产党人一起到学校对面的广场、公园和河畔去散步,边走边聊天,听邓小平讲在法国勤工俭学和那些参加中共旅欧支部的故事。
在莫斯科留学时,蒋经国把邓小平看成“大哥”、“学长”。邓小平对蒋经国也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他曾回忆说,蒋经国“学得不错”。当邓小平与国民党右派同学谷正鼎、谷正纲、邓文仪辩论时,蒋经国往往站在邓小平一边,国民党右派同学为此十分恼怒,责问蒋经国:“你是吃国民党的饭,还是吃共产党的饭?”蒋经国毫不犹豫地说:“我是吃苏联的饭!”
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不到一年,也就是1926年底,便奉命回国参加国内革命斗争。一个星期之后,蒋经国才得悉邓小平已归国。
1927年,就在蒋经国即毕将业之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在一次全校性的声讨大会上,蒋经国跳到了主席台上,振臂用俄语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反革命蒋介石!”声明要和他父亲蒋介石划清界线。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国民党员全部被遣送回国。蒋经国被作为人质留在苏联。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1937年初,经斯大林同意,周恩来安排蒋经国携苏联妻子安娜回到了中国。
1978年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同年5月,蒋经国就任“中华民国总统”。此时,两岸的敌对状态开始出现了和缓气氛,开始对走向和平有了思考和动作。令人遗憾的是,赴北京正式进行国共和谈的代表尚未派出,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逝世。
而关于苏联,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邓小平与他举行的会见,宣告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最终实现,这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谈及与戈尔巴乔夫访华有关的问题时,邓小平曾特别交代:与苏联人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礼仪问题,它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