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一个王朝的背影——郑和的礼品清单

2012-08-25 17:57 未知/ □花蜜 /

  15世纪前期,随着郑和强大宝船队对印度洋的巡航,以及永乐帝朱棣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扫荡,朝贡体系达到了巅峰,在明朝陆海军的“威逼”和“厚往薄来”政策“利诱”之下,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65个,形成一个以中国的“中央—地方”的关系为中心的朝贡关系“概念图”。

  郑和的贡品清单里,代表的是一个国力强盛、开拓进取、积极向海外发展势力的时代。

  郑和代表一个时代:“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

  1405年7月11日,一支27000人的庞大混合舰队离开江苏刘家港。在此后的30年里,郑和7次出海,最远曾到达今天非洲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史称“郑和下西洋”。

  郑和船队不仅贩卖瓷器到国外换回宝石、香料、药材、木料等,还允许船员自己进行买卖。由于利润可观,东南亚国家的商人也跟着郑和的船队做生意。有资料记载,到印度时郑和船队已有800多艘船。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史书上说是明成祖希望“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

  当时形成的朝贡体系便是有力的佐证。明成祖派遣郑和等出使西洋诸国,把军事威慑和和平外交相结合,造成浩大的外交强势,同时也是朝贡体系运作的强大动力:仅1423年就有16个国家的1200名使节来华,达到“太宗皇帝德泽洋溢于天下,施至蛮

澳门百家乐

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视,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

  由于中国在地理上对周边的认识,虽然有东洋、西洋等观念,但“中华的秩序关系更占优先位置”;朱元璋在与桂彦良讨论“驭夷狄”之道时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以前,已经存在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包括东北亚、东南亚诸国,以朝贡贸易为主体的国际关系秩序。

  朝贡关系“概念图”: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

  早在1393年,西藏的朵甘部族就向明政府贡马,表示对这个新生政权的支持,1412年,西藏的大乘法王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北京,贡上佛像和佛祖的舍利。

  在此同时,日本对琉球、朝鲜;朝鲜对女真,越南对占婆、南掌等国,也都提出了朝贡的要求,形成了数个次级的朝贡中心。

  明朝对待外国朝贡,一般采取“厚往薄来”原则,礼优有加。洪武四年七月,太祖谕福建行省,占城海舶货物,皆免征税,“以示怀柔之意”。

  永乐年间对诸国朝贡更加优待,有不少外国贡使不遵朝贡规矩,走私违禁物品,作奸犯科,皆网开一面。

  永乐二年五月,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琉球国山南王遣使贡方物,至处州购买瓷器,法当逮问。成祖曰:“远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禁令,朝廷于远人当怀之,此不足罪”。

  明朝厚待贡使,对前来朝贡的外国贡使提供沿途粮料、车马、医疗等方面服务,一些因海难而毁坏的贡船,沿海州县官府出资修复。嘉靖《广东通志》谓有些贡船“当由福建而被风漂舟至者,如渤泥、流求,每加收恤”。

  除了优待贡使,明朝还赐予夷王官爵名号,敕封外国山川,如永乐时就封日本山曰寿安镇国山。

  朝贡体系的崩溃:

  贡品里的时代变迁

  明代以降,在与南洋的交往中,出现了大宗的贡黑奴现象。

  如1388年:“暹罗(泰国)贡番奴”;“真腊(柬埔寨)贡象奴二十四人”——指专门饲养大象的奴仆。

  正是贡品,把中国进一步推向世界,这时期,走进贡国的名单中的,出现了对中华这个泱泱大国来说还相当陌生的国名:英吉利、法兰西、意大利等。

  如1613年,和兰(荷兰)贡刀、剑、马;1670年,义国(意大利)贡金刚石、珊瑚等,还有丁香、金银花露、大玻璃镜;1694年,俄罗斯入贡;1719年,英吉利入贡;1727年,葡萄牙贡方物;1764年,西洋贡铜人十人,能演《西厢》。

  清朝中期,朝贡国减少到七个:朝鲜、越南、南掌、缅甸、苏禄、暹罗、琉球。

  但是,这并没有动摇朝贡体系的基础。直到1793年,随着英国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才发生了全面的碰撞。

  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