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戛纳,中国电影打酱油(2)

2011-05-21 19:43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影片获奖或者影星拉风,都属于一种价值观的沟通与认知

  张伟平、于冬、徐克、袁立、汤唯、范冰冰、金城武、张元、甄子丹、李小冉、施南生、李昕芸、王梓诺……即使没有电影入围的今年,戛纳依旧是国人走秀的大舞台。

  在某种意义上,影片获奖或者影星拉风,都属于一种价值观的沟通与认知。

  去年龙袍、今年仙鹤裙的范冰冰,已经是一个将戛纳与纯粹的中国电影隔离的典范。似乎给人一种印象,没有了电影,中国照样拉风。梦工厂推出的《功夫熊猫2》在戛纳登陆,不少中国电影人及媒体先睹为快。源自陕西的皮影戏开场后,比比皆是的中国元素。

  “一种电影风格的开端,人家都注意的。一个新的年代的开始,一出来的时候,很打眼,像十几年前的韩国片一样,很引人注意,这几年也没那么新鲜了。但是这也说明,中国电影工作者,已经进入国际电影的范畴里面了,就像多了一个会员是中国,我不觉得这是多么特别的状况。”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委、香港电影人施南生说。

  前任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雅格布的观点一针见血:“我们需要的是已经完成的、一年中的优秀影片,这是最基本的。还要求一部影片的电影艺术质量、美学、执导等都应该保持真我和真实状态,中国送来的影片没有达到戛纳的期待。”

  百亿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其实已经是一个足够庞大的蛋糕。没有戛纳,没有三大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并没有什么失落,依旧红红火火,最起码是表面上的红红火火。

  当华语影坛资本运作以及商业化进程如火如荼,过度追求艺术品位的戛纳逐渐成为鸡肋一般的存在,陈凯歌、张艺谋等第五代导演,也就是从国际电影节逐渐走上成名之路的导演们,已经越来越多的只将戛纳看做一个卖片市场,而并不是给自己的导演生涯增添砝码的必经之路。

  同样,没有中国电影的戛纳同样也没什么问题。虽然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电影风行戛纳,但正如评论家所说的,中国片和美国片一样,从来都不是戛纳的必备选项。没有中国片,戛纳一样精彩。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戛纳只是曾经重要;对于戛纳来说,中国电影从不必要。

 

  “蜜月”之后,赚钱更是个传说

  有人指出,中国近年在戛纳有几个之最:报道戛纳在国际上堪称热情之最、追捧之最、无知之最;派遣记者年龄超低之最、娱记而非影评人、业内人人数之最、提问无聊之最、不懂戛纳不懂西方不懂世界之最;在戛纳实际之所得与中国人自我膨胀之感觉南辕北辙之最;对蔑视、愚弄漠然无知、缺乏尊严之最!

  “我们的电影缺一种文化穿透力。人家拿出来一讲它就能够穿透文化,能够克服文化折扣。”有专家说。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认为:“修一座桥并不是电影的命题,炸一座桥却是电影的命题;生一个人不是电影的命题,杀一个人却是电影的命题;拍一位老师也不是电影的命题,而拍一个土匪却是电影的命题。”

  把不是电影命题的内容拍成电影,这就很难跟西方人建立一个相互理解的平台。

  许多电影人都会把一句“把影片送到戛纳参赛”的话挂在嘴边,不但成名的导演如此,那些刚刚起步的导演们更是如此。中国电影的希望在哪里?导演李杨的答案是,在每年十几部真正符合艺术规律的电影身上,他称之为中国的“软实力”。

  这批影片中,有一些瞄准了国际电影节,通过这样的途径收回成本。特别是如果能够参加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的话,由此获得的海外收入大致可以补回几百万元的成本。对于大多数比较有潜质的创作者,如果拍不到商业大片,基本上都被逼到了这条路上。

  即便在国际上取得了声誉,对年轻导演而言,内地的电影市场依然是残酷的。《凤凰》的导演金琛说:“好久没拍电影了,一直忙着拍电视剧挣钱。”在东京电影节载誉归来后,他面对的是内地市场对《凤凰》的“遗忘”。最终《凤凰》赔了一半的制作费,金琛只好再回头拍电视剧,赚钱还给投资方。

  中国电影人始终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奥斯卡只想赚你的钱,绝不想让你赚钱。虽然奥斯卡是全球最有名的电影奖,但从来都是美国电影横扫全球,几时见过别人的电影横扫北美票房的?

  所以,中国电影悲剧地站在了夹缝之中,离开了戛纳,进不去奥斯卡。既缺乏商业大片的特质,也失去了文艺片的风采,画虎不成反类其犬,变成了四不像。话又说回来,虽然中国导演曾经在欧洲风光无限,但是真正能在欧洲票房大卖的中国电影,几乎数不出来几部。

  《法兰西晚报》曾做了一期纪念专刊,回顾从1946年到2009年的戛纳电影节,中国人大陆、香港、台湾的痕迹全部被抹去,甚至在1993年“金棕榈”大奖的照片上,人们也只看到简·康萍,与之并列拿奖的陈凯歌踪影全无。从这期戛纳影像史的回忆专刊看,中国人好像从来没有来过这里。

  从张艺谋到陈凯歌到王小帅,自始至终从未赚过老外多少钱,不管文艺也罢,商业也罢,欧洲也罢,北美也罢。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