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中国电影打酱油
5月11日—22日,法国戛纳,一年一度的电影盛会再次活跃了国人的神经。
继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颗粒无收之后,中国电影在戛纳上再次成了“打酱油”的。从最早的张艺谋,到最后一个姜文,新世纪以来,中国导演集体奔向商业片,必然意味着和戛纳越走越远。谁抛弃了谁并不重要,几十年来,戛纳与中国电影的亲疏体现出价值观的交流,冲突或吻合,是世界与中国彼此认知、理解的一个重要平台。
当戛纳从中国印证了它想看到的的落后文明、价值观念,当中国电影从戛纳获得了文化认同、眼球效应,两者之间的蜜月期就过去了。蜜月之后的“柴米油盐”更加琐碎,戛纳,给了中国电影怎样的文化命题?文明的冲突、多元认知、价值观念差异,当理想照进现实,在商业和文艺之间徘徊的中国电影人,是否再次陷入一无所有?

18年打酱油: 陈凯歌如何践踏戛纳
一片地中海沿岸闪闪发光的黄金棕榈叶,成为无数电影人追逐的梦想。戛纳电影节最具重量的奖项——金棕榈大奖,是对导演们至高无上的奖赏。
一直以来,相对老美的小金人,中国人似乎更加认可学究派浓重一些的金棕榈。
可是,从1993年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抓住这枚闪闪发光的叶子,国人总是与之擦肩而过,不知不觉已有18年。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遥远。
那是1993年5月24日,陈凯歌说:“如果今晚能够得奖,当会抱头痛哭一场。”张国荣得知《霸王别姬》可能会获奖,孩童般拍手叫好。直到晚上8点半,一切尘埃落定,华语电影唯一的金棕榈大奖产生,陈凯歌在戛纳的皇宫广场留下了他作为国际著名导演的手印。当他和张国荣等人从颁奖大厅走到街上时,当地华侨将他们抬了起来。
然而,12年后的2005年,陈凯歌再次出现在戛纳,携带着他的《无极》,直到此时,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个变异了的中国电影人是如何践踏那枚棕榈叶。这12年,中国电影改朝换代,换了人间。
和纯粹的名利场奥斯卡不同,戛纳总是试图保持着一点儿文艺腔,这或许是欧洲贵族们对于美国暴发户的对抗。居高临下的藐视姿态,虽然并不显得多么有力,但多少能让贵族们在美国人面前还有一点点仅存的尊严。
在商业时代之初,中国人还没有现在这种笑贫不笑娼的“觉悟”,虽然行动上一切向钱看,但表面上,还保留着一点儿传统时代对金钱的高傲,特别是在文艺上。所以,当20年前,中国电影奔赴戛纳的时候,在商品大潮中还有那么一点儿矜持的文艺青年们,和欧洲贵族老爷们一拍即合,因为他们一样郁闷,虽然郁闷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郁闷的对象显然类似。所以,虽然在奥斯卡上从无战绩,但在戛纳,以及威尼斯和柏林,中国人20年来横扫天下。
把电影当作一种文化还是一种产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导演们。奥斯卡与戛纳的对峙恰恰暗含了电影产业与电影文化的区别所在。戛纳虽然并不能称之为中国电影的福地,但是作为电影文化的一面旗帜,参加戛纳电影节是中国电影人向世界影坛证明自己的一个极佳的方式。
这种动机显然是文化意识强于商业意识的。
经过数十年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欧美电影不再是新锐思潮和革命理想的试验田。中国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群、伊朗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创作者开始活跃在国际电影舞台,成为各大电影节的贵宾常客。
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异于西方电影人的创作视角,着力刻画另一种文明中异常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又和西方的政治文化基调彼此呼应,印证欧美文明所倡导的价值观念。90年代国际电影节与中国、伊朗等国电影人之间的互动,更像是一场貌似艺术无邪,却暗通政治款曲的探戈舞。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