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齐鲁大学那些人,那些事(3)

2010-08-06 18:04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每学期学费仅两袋面粉(90斤)、杂费一袋半面粉


  “比及人力车拉至齐鲁大学古老宏伟的石坊校门,豁然开朗,如入桃花源仙境。蜿蜒长墙围抱着800亩广阔的校园,万树青翠、汇成一片海洋。高大古老的建筑群——办公楼、化学楼、物理楼、图书馆、神学楼及鸟瞰全市的最高建筑康穆堂,各抱地势屹立于校内各处。……景色优美,非笔墨所能形容。”1947年入学的徐均望在后来的回忆录《齐鲁大学拾遗》里写道。


  在齐大校园6座主体建筑中,最后建成、也最大者为康穆教堂。康穆堂犹如燕京大学的未名湖,海内共闻,中外驰名。上世纪20年代初,英国罗素、美国杜威、印度泰戈尔等访华来济,造访齐鲁大学,他们轰动世人的演讲,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1924年,校友门落成之前,校园尚无校门和围墙。据说只是在周围种了些洋槐树,埋了几根木桩就算院墙了。当时学生间有句玩笑话:“齐大出入真自由,三百六十度皆门也”。


  据济南民俗学家李耀曦称,齐大男生宿舍为“四百号院”,女生宿舍名“景蓝斋”与“美德楼”。从男女生宿舍的房间设施状况,足可看出当年齐大学生学习环境之优越。男生宿舍四百号院,为8座上下两层石头公寓,每个学生单独住一个房间,每间12平米。至于女生宿舍“景蓝斋”与“美德楼”就更上一层楼了。每两人一个20平米房间,红漆地板地,桌椅柜橱自不必说,还内带卫生间,可供热水洗澡。可说除没安电话(女生宿舍不传电话)之外,一切皆备了。


  老舍称齐鲁大学校园为“非正式的公园”。齐大校园阔大漂亮,楼舍设施优越,但其招生人数始终不多,1917—1931年毕业生只有438人,历史政治系前四届每年只招三四名学生。


  关于学费,徐均望写道:“当进入办公大楼进行注册交学杂费时,做梦也未想到竟如此便宜——每学期学费仅两袋面粉(90斤)、杂费一袋半面粉!当时国民党物价天天涨,交费时先去附近面粉店铺开了条,持条交上,由总务处领出面粉。圣约翰和其他私立大学每学期学杂费高达三千斤大米,比齐大贵30倍以上。辅仁大学的学杂费高于齐大两倍,还算便宜。齐大的学费在教会大学中为最低。”


  齐鲁大学的宗旨为:“依基督教主义教育中国青年,俾皆被基督教之泽。”与当时的其他教会大学类似,齐大也很注重学生的品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督教品格,使其具有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更好地服务国家和民众。”刘天路说。

 

康穆堂有一口大钟,每当敲响,整个济南城的人都能听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内迁成都,图书、仪器先运到上海,再乘船到香港转越南经昆明到达成都。同时,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教会大学也迁至成都华西坝。第二年秋天,齐大在成都华西坝借华西协和大学的部分校舍复校开课。


  这个时期是独特而空前的,坝上的师生骤然增至约5000名,校舍和设备被发挥到了极至。除了紧缩本校师生用房,租用和新建简易校舍,师生们在地下室,在阁楼装上老虎窗权作实验室。


  各校采取松散结盟的方式,相互利用对方的师资、校舍、设备进行协作办学,对教学采取统一安排,分别开课的办法,允许学生在校际之间任意选课,各校承认学生读得的学分,教授师资和教学设备都可以互通有无,一时间华西坝成为几所大学的共同校园。


  这一时期,齐鲁大学联合华西坝的其他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东西文化学社。其简章规定“本社联络国内外学者,以客观的批判精神,检讨东西文化之价值,并直接交换思想,共同努力与文化之交融及新文化之建设为宗旨”。学社成立之后,组织了很多活动与研究,进行了广泛的中西文化交流。


  1952年,国家对各大高校院系进行大调整,所有教会大学悉数被解散,院系撤并到相关院校中,齐鲁大学亦在其中。院系调整前,白求恩医学院刚入学的新生夏秀珍随着学校进驻齐鲁大学校园,多少年后,她对记者回忆道:“看到很多美国人,他们依旧照常做礼拜。康穆堂有一口大钟,每当敲响,整个济南城的人都能听见。”


  之后不久,齐鲁大学退出历史舞台,文学院并入山东大学,理学院并入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农业专科并入山东农学院,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校址由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西校区)接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许多高校先后提出要更名为齐鲁大学,都没有批准。


  山东再无齐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