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默克尔们的精神底色:那些用书籍维系灵魂的国度

2015-03-15 00:14 未知/ □段崇政 /

 

 

  美国流传着一句话:你读什么书,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其实,也可以套用成这样一句话:国家有多少人在读书,决定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书籍,它为人类提供的不仅是冷冰冰的词条和释义,更多是在为人类寻找灵魂。

 

  多面默克尔:

  当读书成为一种民族习惯

  “德国铁娘子”默克尔有着一些与她名号显然不相符的爱好:旅游、歌剧、交朋友、历史……而最优雅的爱好则是读书。

  默克尔曾说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以《圣经》为指南——她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比如,《圣经》里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宗教与政治互不干预,默克尔以此为施政方针,使德国对很多在宗教上有异见的国家,都抱有宽容态度。

  默克尔1986年在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11月踏入政坛,加入原民主德国“民主觉醒”组织,自2005年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至今,默克尔已超越曾管治英国11年的撒切尔夫人,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执政时间最长的女性领袖。

  默克尔工作认真勤奋,沉稳务实,成绩骄人,在德国政坛素有“铁娘子”之称。而在这严谨到刻板,理性到无聊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个女性丰富多元的文化积淀。

  默克尔是德国队教练勒夫的铁杆粉丝,最有名的画面并非她为德国队欢呼的样子,而是她面对德国队现任主帅勒夫的情景。那眼神中,充满了女球迷对偶像的崇拜之情。

  不过,默克尔对媒体嘲笑她不懂球的言论并不服气:“我从不假装自己是个‘足球专家’,我并不是那么深入地了解足球。但另一方面,我也绝不是什么‘菜鸟’,我通过了多次‘足球测试’。我对世界杯、欧锦赛与德甲都保持着关注,我非常熟悉德国传统的电视足球节目,我还能比较正确地解释‘什么是越位’——而这个问题曾考倒过不少男性国家领导人……”

  默克尔精神世界的的丰富还体现在她的中国行:与清华学生热议世界杯、逛农贸市场买郫县豆瓣、向川菜大厨学习做宫保鸡丁、签订数十亿欧元的经贸大单……默克尔访华的各种“不务正业”,不仅早已超出经贸范畴,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以文化作为自己的坐标,在德国,默克尔不是第一人。

  在德国送礼物,当你不知道如何选择时,一本书可能是最讨巧的决定。歌德说:“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在这个延续着绵长阅读传统的国家,文化生活永远高于政治生活。

  这也不外乎德国频频出产类似席勒、康德、黑格尔之类的文化名流了。

  《亲历历史》:

  “由于希拉里的出现,美国向男女平等迈进了一大步”

  德国学者博尔曼的《阅读的女人危险》一书,讲到知识改变了女人,让她们变得有思想,不再任人摆布。其实阅读本身并不危险,像希拉里这样的女人,有杀伤力的是她善于思考的头脑。

  希拉里10岁的时候,导师敦·琼斯牧师就开始对她进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式阅读法的训练。从哲学经典的柏拉图到现代的哲学经典克尔凯郭尔,希拉里并不是简单地阅读完就结束,而是运用哲学经典里的对话技法进行对话和讨论,这是一种积极和立体化的读书方式。

  从美国的电影里,往往更多的是看到美国人如何玩乐,其实美国人的业余时间最喜欢3项活动:除了与家人和孩子玩、看电视,高居榜首的是读书,占35%。奠定了美国这个国家的突出人物华盛顿,他的书房就排列着884卷藏书;而现任国务卿希拉里,更是一位从小就知道如何读书的人。

  在这种阅读方式的培养下,希拉里逐渐拥有理性的分析、冷静而透彻的判断、百战百胜的作战力的立体化思考方式。

  不仅是希拉里,玛格丽特·撒切尔或是卡莉·菲奥莉娜这样的女性,同样也是从小学就养成了读书后进行讨论的习惯。

  有人说,希拉里天生是为政治而生。从苦苦挣扎的“第一夫人”到实权在握的国务卿,她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她集各种矛盾和争议于一身,无论婚姻、政治生涯,还是个人价值观上,希拉里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希拉里一直是个独特的个例。从第一夫人到国务卿,希拉里受到的关注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面孔。

  “我有幸生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拥有过去美国女性无法享有的种种自由选择,即使在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妇女觉得自由选择超乎想象。我在社会激剧变革的浪尖上长大,并投身各种政治论争,探讨美国所代表的意义及它在世界上的角色。”希拉里在自传中开篇第一段就这样写道。

  虽然希拉里算不上是一个伟大的国务卿,但没有人否认,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奥巴马曾如此评价她:“由于希拉里的出现,美国向男女平等迈进了一大步。”

  朴槿惠的女性政治:

  “文化就是国家力量”

  2013年访华期间,韩国总统朴槿惠曾在演讲中“秀”了一把中文,发音字正腔圆,让人惊叹。

  在《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一书中,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曾透露,自己从小学时便开始熟读《三国志》,“甚至怀疑自己的初恋对象会不会就是赵云”。其实,三国故事在韩国影响很大。韩国有句话,叫“不要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由此可见一斑。

  20多岁便遭遇父母双双遇刺,跌入人生谷底的朴槿惠在逆境中学会用读书来填充自己。她说,在艰难的岁月中,《中国哲学史》蕴含了让她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

  选择一位女性总统,似乎与韩国人对文化的尊重不无关系。

  韩国一直是世界上教育投入占政府支出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在立国之初就提出“教育先行”的国策。在上世纪90年代,韩国人口中大学文化比例就占到了30%以上,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朴槿惠曾在自传《绝望锻炼了我》中提到一个“女人不得进入”的故事:“虽然现今社会已有许多女性比男性杰出,她们勇于开拓新领域,但这个世界仍有许多地方贴上了可见或隐性的‘女人不得进入’的标签。”

  朴槿惠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女性能否发挥自己的潜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使女性能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且参与到社会当中去,不仅仅是女性的课题,也是一项国家的课题,“所以我把建立一种能使女性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力的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并为此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