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齐鲁大学那些人,那些事(2)

2010-08-06 18:04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教科书


  医学院是齐鲁大学创建较早、师资力量诸方面条件较强的一个学院。医学本科修业年限为七年制,头两年为预科,由理学院授课,经考试成绩合格者升入本科,学习基础医学课。五、六年级开设临床医学课,第七年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


  到抗战前夕,齐鲁大学已是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教会大学。它的学生来自国内多个省市、各个阶层,毕业后在社会上多享有良好口碑。齐鲁大学医学院更是闻名遐迩,有“南湘雅,北齐鲁”之誉。


  1920年,英国人英格尔来到中国,先到北京语言学校学会讲中国官话,认识了4000个中国字,然后到齐鲁大学做了解剖学教授,从1920年到1939年,任这一职位达20年之久。除上课和指导学生外,他还兼任大学附属医院的外科医疗队队长,为学校和济南城的居民服务。“医学系成立后,许多在当时受过训练的学生补充了医院的职位。整个校园生机勃勃。”女儿哈里斯回忆道。


  因为懂中国话,英格尔得以参与把《格雷氏解剖学》译成中文。这部英文医学名著成了齐鲁大学的基本教科书。不只有英格尔,当时齐鲁大学的很多外国教授,将西方医学著作翻译成中文,这在山东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齐鲁大学培养了诸多医学人才,比如,世界医学方面的经典之作《cececilmedicine》中,有三位作者是齐鲁医院的教授,司美礼、杜儒德、王国栋。


  “不久前我弟弟去了趟中国,在济南找到了我父亲从前的一个学生——曹献廷先生,现在他已经是位老教授了。他出示了一本《格雷氏解剖学》,并让我们相信这本书现在还在使用。”哈里斯说。


  “我父亲高度评价他的中国学生,他们相处得融洽愉快。我的印象是,所有认识他的人,不管是教职工还是学生,都尊敬他。有几件赠品至今为我所有,其中有个黄铜的洗指钵,镌有他的名字的中国字‘英’。许多学生多年跟他保持联系,有几位还到我们在剑桥的家里拜访过。”


  “在齐鲁大学期间,我母亲参与创办了专为校园的外国孩子开设的济南外侨学校。这所学校也成了成人社交生活的一个中心。我母亲写了好多剧本,在校内外外侨们的赞助和参与下上演。这时候外国人在济南有了好几家门面,包括英国和美国的烟草公司、盐税局,还有万国公使馆。”

 

  齐鲁大学不仅积极参与民间活动、公益事业,捐资助学、义务扫盲等,而且在当年的韩复榘救灾、赈灾、防疫以及梁漱溟乡村建设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乡村建设运动,是齐鲁大学服务社会的一个典型代表。


  1927年,在神学院院长罗世琦的发起下,乡村计划在章丘龙山镇开始实施。在这里设立男女小学各一所,一个诊所,一个备有篮球、排球等运动器材的娱乐中心,每年举行运动会。神学院在7个村子都办起了扫盲班,学员毕业时都要举行活动,此外,举办农业展览会也是每年的大事。


  为了配合和宣传乡村建设活动,1934年在长老会的资助下,孙恩三和张雪岩在齐鲁大学校园附近创办了《田家半月刊》杂志。它刊登的文章只用有限的常用字,以便识字不多的人也能看懂,因此这份杂志很快获得了成功,不到5个月已经有5000个订户,发行20余省。


  经过全国各地一系列的实验,乡村重建的思想发展为全国性的重要运动,齐鲁大学在这方面的工作无疑具有开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