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荣氏家族的资本密码(3)

2009-06-23 09:13 《齐鲁周刊》/ 丁爱波 /

 


多面荣智健

 

  他是资本玩家,是纨绔子弟,还是平民贵族。他一生都试图从家族的深宅大院里攀爬出去,将要成功或者已经成功的时候,夭折了。


  在荣氏家族近200年的历史中,荣智健达到了财富领域的最高点,每一个侧面都是他的一条生命——华丽过、痛苦过、奢侈过、彷徨过。

 

□本刊记者  吴永强

 

资本玩家:红了眼把老婆也押在赌桌上


  4月8日下午6时20分,荣智健的座驾驶出他奋斗了20多年的香港中信大厦,闪光灯闪烁不停,这位67岁的老人平和一如既往,虽然离去的身影有些孤单。直到车子开了很远,他才回头看了一下,眼神中不透露任何表情。


  一去不复返?


  久赌必输,或许此时坐在驾座里的他会用这句话开始自己的回忆,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来的诸多事件,都在围绕这句话做出各自的注脚。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为此,公司需要以澳元购买设备和供应品。为了对冲外汇波动风险,从去年起,荣智健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也就是做了一笔外汇衍生品的投资。投资因为澳元大幅跳水、持续贬值而严重亏损。


  去年9月初,荣智健似乎察觉到合约的风险所在,于是中止部分合约。而按照当时澳元兑美元的汇率计算,账面损失高达147亿港元。


  在身边人的眼中,荣智健并不擅长力挽狂澜,更非铁腕式人物,这么多年他身藏的利器只是——冒险。他在简单地对投资者“有所交代”后,迅即飞往北京,向中信集团求援。在坐落于北京长安街建国门东侧的中信大厦,66岁的荣智健拜会了中信集团的主要高层人物。


  终于还是辞职了。荣智健的辞职文件原文中说:“商业罪案调查科在4月3日发出搜查令,要求公司及董事提供资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如外界所料,4月9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狂涨,中午收报涨13.41%。


  原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曾如此评价荣智健:“他做任何大的事情都会告诉我,我也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干预,他在生意上的眼光很好,所以他的建议我很少会不同意的。”时至今日,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表示,不知道当年批准中信泰富管理层收购股权,究竟有没有做错。


  与父亲的稳重敦厚不同,荣智健更像他爷爷的哥哥荣宗敬,张扬、冒险。他不惜违背“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祖训,大肆进行金融投机,一次次试探自己所能承受的底线。或许这就是他足以成为荣氏家族第三代代表人物的原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今,他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


  一位跟踪研究中信泰富多年的分析员提及中信泰富衍生品投资之事时指出:“愿意签订这样的合约,简直就像是红了眼的赌徒,把老婆也押在赌桌上。”


  荣智健押上的,是整个家族呢,还是他自己?

 

家族掌门:是荣毅仁的儿子,还是荣智健的父亲?


  2005年10月26日,荣毅仁逝世。不少香港媒体在报道时,颇费笔墨地介绍他是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的父亲——在香港,荣智健似乎比父亲享有更广泛的认知度。有趣的是,内地媒体更多地用“荣毅仁的儿子”将荣智健固定在从属地位。


  一直以来,荣智健似乎都是戴着“镣铐”的商场舞者。“红色资本家”的身份,为其提供了远较他人奢华的舞台;而他又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成功,完全是自身努力的成果。


  如果让荣智健选择自己人生中的一个坐标,他或许不会选择1978年——他只身一人赴香港,凭借父亲在香港的股份赢得第一桶金;也不会选择1986年——他加入中信泰富公司、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始了后来一系列轰动世界的资本运作;也不会选择2002年、2004年、2005年……


  他或许会想到1996年——在他的一生中并不算是光辉闪耀的一年,但对于他来说却别有一番滋味。


  荣智健只身飞赴北京,与中信集团掌门王军单独会谈,想通过管理层持股,与中信集团分家。王军是已故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之子,当年辅助荣毅仁创办中信集团。中信集团内部高层没有人相信王军会同意荣智健的请求。但结果却是以荣智健为首的中信泰富管理层获得了25%的股权,而荣氏也一跃成为中信泰富第二大股东。


  摆脱了中信集团,其实也就是摆脱了父亲的影响,他想证明自己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重现祖辈们的辉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前以及后来的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几十年来,他为了甩掉父亲和家族的阴影,最终目的不就是更加有力地拥抱那个古老家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