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荣氏家族的资本密码

2009-06-23 09:13 《齐鲁周刊》/ 丁爱波 /

  4月8日,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引咎辞职,荣氏家族再次高调跃入人们的视野。这个富豪家族在一百年中经历了从晚清、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直至改革开放的全部历史震荡,在每一种格局下都显示出高超的生存智慧,甚至让人感到了神秘。


  曾经有人这样总结荣氏四代的业绩:第一代白手起家;第二代另类传承;第三代隔代创业;第四代厚积薄发。这个家族似乎有一些始终延续的基因,很难言说,但是极为蓬勃旺盛。荣氏第一代的荣德生在创业艰难之时曾经说过一句:“天道变,世道却不变。”


  荣氏第一代的兄弟二人中,兄长荣宗敬性情豪放,大有气魄,但也很刚烈,经常为不肯屈就而愤懑非常。而荣德生显得保守谨慎,但更长于打理关系,更善于在逆境中向人求得帮助。


  一个攻城略地,一个守城经营,有点类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商业模式让荣氏家族在激荡的近代中国里倔强地生存着。


从无锡荣巷出发的资本跋涉史


  一刚一柔,一张一弛,这是一个耕读世家与生俱来的韧性,他们把对土地的眷恋艰难地转化为对商业的求索。这种韧性是野生的,它是荣氏历百年而不倒的一个资本密码。


  
  2009年4月8日,无锡春光大好,西郊梅园上万朵郁金香盛开正艳,天心台、香雪海、念劬塔前游人如织。这片近百年的建筑群历久弥新,舒缓有致,它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史的一个坐标所在。


  4月8日是荣氏家族第三代掌门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引咎辞职的日子,尽管外界一片轩然大波,但当地媒体却没有做任何报道,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对荣智健的另一种形式的呵护。


  荣智健的祖宅在无锡荣巷,这是一个颇为久远的耕读世家,在19世纪中叶时,族谱已经修到三十世,但传到荣氏兄弟的父亲荣熙泰时,荣家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乱中失去了除荣熙泰之外所有的男丁。14岁的荣熙泰只得收拾行装,辗转南下广州投靠族亲。十年后他回乡与石氏成亲,育有二子二女。这两个儿子便是后来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荣氏发家的第一代。


  幼年时期的荣氏兄弟性格截然相反,大哥荣宗敬生性好动,敢做敢为,弟弟荣德生小两岁,性格拘谨内向,3岁才开口讲话,9岁方入私塾,曾被街坊谑称为“二木头”。兄弟俩的性格也鲜明的反映到了他们的商业理念里,荣宗敬猛冲猛打,大举扩张,荣德生则谨慎布局,思虑周全。


  1896年,荣氏父子三人集资3000两银子,自备1500两,在上海鸿升码头租了间房,办起了广生钱庄。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管账。此时荣宗敬23岁,荣德生21岁。


  荣氏兄弟在中国早期企业家的系谱中可算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荣氏兄弟步入商界的时候,年近花甲的张謇正在愁云惨淡地筹措南通的大生纱厂,平步青云的盛宣怀正在江西经营萍乡煤矿,而北方的周学熙此时正在开平矿务局当一个说不上话的总办。至于后来的范旭东、刘鸿生、卢作孚此时都还在少年时代。

 

“半片茶壶还能贮水吗?”


  在荣氏家族的近代发展史中,荣氏兄弟有旁人难以企及的长远目光,也承担着旁人不敢承受的风险,但更无可奈何的是,国家商业主义的产生让他们的商业空间不可避免地越来越狭小。胡雪岩是他们的榜样,也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荣巷街口至今还摆放着一块石磨,这是荣氏家族兴起的标志。石磨是从一片瓦砾堆里清理出来的,上世纪初荣氏老宅因大火而变为一片废墟。这是荣氏兄弟创业时的最初工具,最初的民族企业家们用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简陋工具摸索着近代企业的可能性。


  1900年,荣氏与他人合股在无锡西门外太保墩建保兴面粉厂。值得一提的是,荣氏兄弟在申报建厂的同时,还申请了10年的专利权。这种超前的意识是荣氏家族成功的一个密码,包括荣智健在内,荣氏三代人均把胡雪岩的一句名言发挥到了极致:一个人的生意做多大,关键看他的目光有多远。


  保兴面粉厂是无锡历史上第二家近代企业,所以一动工便引起全城轰动,而且这种轰动并不友好。


  无锡当地的一些守旧乡绅向县衙投诉,说荣德生建厂破坏地方安定;又说工厂的烟囱正对着城内的大成殿和学宫,破坏了风水,今后无锡人科举无望云云。县令便下令工厂停建,迁往别处。


  荣宗敬心高气傲,认为有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的批文,无须理睬乡绅县令。但事实证明,地方势力的阻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料想。荣德生后来便感叹说:“天道变,世道却不变。我只想老老实实办实业,可是不靠官场、不依赖乡绅就一事无成。”


  1904年初,日俄战争的爆发让荣氏面粉厂一年的利润高达6.6万两白银。这是荣氏兄弟自开设广生钱庄以来获利最多的一年。此事让荣氏兄弟第一次体会到了规模化经营的妙处。对于个性豪迈、乐于冒险的荣宗敬更是如此。为了迅速达到规模,荣氏不惜高额借款。荣宗敬甚至说,如果我不再借钱,那便是我真正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