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抗战最艰难的时刻,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1970-01-01 08:00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本刊专访清华大学历史系学者刘超——

 

教科书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齐鲁周刊》:民国教育有什么特点﹖


  刘超:民国办学的特点之一是“高投入、高产出”,具体表现为“二低五高”,即“低知识分子率、低大学录取率”和“高名校率、高洋派率、高名教授率、高少壮派教授率、高成才率”等一系列特征。首先,当时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民国时期,尽管1929年之后(尤其是清华崛起后),一批国立名校的质量明显胜过其他学校,但非公立院校亦不可忽略。协和、燕京、金陵等教会学校和南开、厦大等私立学校都有相当高的水准,非公立院校取得成功确乎不无先例。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泽东就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同时,抗战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西部诸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一点很有趣,民国教科书的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民间性,民间在编纂教科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报教育部审核即可;二是它的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廖世承等,由他们来商定给小学生编课本,自然也就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


  《齐鲁周刊》:1948年12月,身为北大校长的胡适,却不无得意地称:“在世界大学的发达史上,刚满五十岁的北京大学真是一个小弟弟……这个小弟弟年纪虽不大,着实有点志气。”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何以能在不甚理想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厄,取得巨大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刘超:个中原因有人才储备、社会结构。然而,内中尤为切要的一点,乃是办学理念和制度设计。其核心的理念是“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通才教育、文体并重”。这些制度设计主要涵盖了三个层面:大学制度、民政制度和知识共同体制度。其中,对大学制度尤为重视,除包括众所周知的“三会制度”(评议会、校务会、尤其是教授会制度)、学生会制度,其实还另有一些制度,如自主招生制度、破格取材制度、转系转学制度、公费留学制度、高薪养教制度等。


  其时,教育多元化,大中学校都无统一教材,高校招生亦非全国统考,而实行完全自主的招生。这样往往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即便偶一失手,亦有第二次和第三次机会,这就在制度上尽可能避免了“一考定终身”。


  在录取和毕业环节上,亦有许多破格之举,如著名诗人林庚毕业时,因不愿做学术论文,乃提出以文学作品相代,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予以同意。
  
 

民国高教的“道与术”


  《齐鲁周刊》:如今本科教育饱受诟病,这方面,民国大学有哪些经验教训?


  刘超:强调大学的研究性,不等于淡化其教学功能,更不等于淡化本科教育。事实上,本科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眼界、品味、世界观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在20岁前后的几年中,正是世界观定型、品味形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人在这一时期最易受外界影响,此时外部环境最容易转化为内部资源,最容易决定人的发展潜力。很可能同样水平的高中毕业生,在不同水平的学校度过本科岁月之后就形成质的差异。不同层次院校的本科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在梯度上是非常明显的。因此,研究型大学强调研究生教育并不意味着淡化本科生教育,而是要求在本科生培养中贯彻相对的“小而精”的模式,保证其拔尖人才的出炉率。


  民国大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其反面经验是,民国大学过于强调实用学科而忽视看似“无用”的基础学科,这为其日后原创力的日渐缺乏埋下了伏笔。


  《齐鲁周刊》:民国文人的气质为何成为一种情结?


  刘超:民国文人既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士大夫,又扮演了冲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先驱。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多少代文人的理想一朝崩溃,这使得民国文人从一开始就面对无所选择、没有出路的痛苦。相比几千年的专制与奴役,这种痛苦无疑也使他们的心灵丰富而深刻。在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那些著名的大学校长何以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回望近代大学的教育成就,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震撼。
  (本专题部分图片由《老照片》编辑部提供,特此致谢!)
 

 

■相关链接

 

民国教育关键词

 

□张冠超

 

教授治校


    民国时期的大学普遍奉行“教授治校”制度,教授评议会在教授的聘请、辞退、评定和其他教学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校长本身就是教授出身,有的还兼着教学任务,因而校长的决策就是教授们意见的代言,相反地,得不到教授们的认可,校长的决策不仅难以施行,职位恐怕也难保。梅贻琦之前的清华大学十换校长,大多因校长与教授的矛盾而引起。

 

破格制度
  民国时期,越是名校越是敢于破除成见,不拘一格招人才。对于学生,五四之前,胡适破格录取了数学零分而作文满分的罗家伦。后来罗到清华后又录取了同样严重偏科的钱钟书。对于教师,在晋升环节中,未将学衔与职称直接挂钩,这就为人才的晋升预留了空间。更重要的是教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