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在山东真正想搞“大治”
本刊专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民国史研究专家吕伟俊:
《齐鲁周刊》:您研究民国史几十年来,对韩复榘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吕伟俊:当初撰写《韩复榘》时,我是心有余悸的,总想,写一个军阀,尽量不说他有什么“好”。尽管史实一般都是客观的、有根据的,但没说一事总也冠以“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为了军阀私立”、“为了沽名钓誉”、“为了欺骗人民等等”。对此,不少学者和知情人曾提出疑义。其实,当时也是事出有因,或因时代的局限性。
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复杂的,表现为多面性、多样性,不能简单地认为一切全坏、一切全好;也不能形而上学地否定一个人就否定其一切,肯定一个人就肯定其一切。
《齐鲁周刊》:韩复榘在山东统治7年多,是民国时期军阀中统治时间最长的。
吕伟俊:韩复榘和蒋介石其实是同床异梦,一个非蒋介石嫡系的将领,能治理山东7年多,是有其原因的。他拥有10万重兵,这是抗蒋和巩固地盘的最主要资本和动力。他还收罗了梁漱溟、沙月波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为他做参谋。同时他本身也不单单是一介武夫,而且还是一个文人。
《齐鲁周刊》:今天史学界对韩复榘的评价如何?
吕伟俊:抗战时丢失山东这一问题板上钉钉,不可能翻案。但是即使如此,他的政绩也是不可抹杀的。
现在,济南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提起韩复榘来并不反感。民国时期,有两支军队军纪严整,能做到不横征暴敛,就是共产党军队和冯玉祥的西北军。韩复榘继承西北军的一些传统,总起来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也有一些毛病,吃喝嫖赌,在男女问题上就不如后来的王耀武做得好。
《齐鲁周刊》:虽然韩复榘不战而失山东,但我看到一个好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当年的军阀,在抗日问题上还是不含糊的。
吕伟俊:日本人拉拢韩复榘,韩一方面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那是反蒋的需要。华北自治时,日本急于找一个有名望的人出头,找到韩复榘,被他严词拒绝。其实不光韩复榘,张宗昌、吴佩孚、段祺瑞都是如此。张宗昌就说:“我是张宗昌,不是张邦昌。”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