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巧:育儿的中国焦虑症
整体自然环境的恶化,婴儿食品用品的问题频出、幼儿园、小学等社会必需品的紧缺,都令中国妈妈患上育儿焦虑症。
一系列挣扎后,妈妈们发现,如果不能从客体上消除隐患,只能在主体上下功夫。近日,中国孕童专家、“当今林巧稚”郑玉巧在济南市泉城路新华书店签售,本刊记者就婆媳两代育儿理念差异、如何让孩子少生病等问题对郑玉巧进行了专访。
“隔辈疼” PK 育儿焦虑症
曾有一位女文青这样描述自己初为人母的心情:“总是有担不完的心:我怕他离开我的视线,被无处不在的伤害掳走;又怕他因此不独立,失去男子气。我怕他感觉不到爱,因此孤僻、冷漠;又怕太多的爱,让他任性,目中无人。总之,怕他不健康,怕他不安全,怕他不快乐,也怕他在家庭中得到了以上所有之后,成为一个和社会不兼容的瓷娃娃,更容易被现实击倒。”
事实上,这些焦虑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就成为美国心理学家们普遍的研究课题。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把育儿焦虑的源头归结于新手的无知:“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与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他们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
子女数量的减少让父母们经不起一点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不断丰富的育儿理论和流派,又在扰乱着既有的常识。选择PC、PES还是PPSU材质的奶瓶;圆孔、十字孔还是一字孔的奶嘴;让孩子仰着睡、趴着睡还是侧着睡,都能成为育儿新手们的焦虑源头。
在孕童专家、解放军二炮医院儿科主任郑玉巧看来,育儿焦虑又有些中国特色:雾霾天等恶性天气透视着大环境的恶化,国产、进口奶粉都时常爆出质量问题,甚至买包尿不湿也要担心抽检是否合格。
另一方面,一种来自非外在或物质环境的焦虑正在凸显。目前,中国有一半家庭请父母帮忙育儿,两代人的育儿理念一如当年有关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争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持续不断。
“我87年做母亲,第二年婆婆从农村老家赶来帮忙照顾孩子。”郑玉巧亲身经历过两代人育儿理念的差异:婆婆总是将奶瓶含到口中试温度;自己到厨房找搅拌机的功夫,婆婆已经将食物嚼碎哺给孩子;孩子胃口不好婆婆就干脆喂点糖水。
“喂养理念需要通过情感沟通实现统一。”郑玉巧用医生的专业修养说服婆婆的同时,特别注意沟通方式,比如将小家伙称为“您大孙子”,而不是“我儿子”,看似简单的技巧有时比书本更能说服老人。
养孩子不要太“文明”
“跟所有焦虑比起来,最让父母着急的是孩子生病。真病大病不用说,微恙也让父母急的团团转。”郑玉巧做儿科医生近30年,看惯年轻父母的焦急面庞,她却一直避免扩大化治疗,甚至追求“无药而医”的境界:能通过医生检查解决的,不用仪器检查;能通过食疗解决的,不用药物;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绝不启用第二种。在开处方时,也尽量将药物损害降到最低,严格掌握抗菌素应用指证。
她曾接诊一个五个月大的女婴,小家伙满月起开始拉肚子,且大便带血。三天两头跑医院,孩子药吃了不少却不见好。当家长抱着孩子找到郑玉巧时,这位颇具传奇性的大夫却很快断定孩子没病,甚至连药都没有开:“小孩是乳糖不耐受,肠道对母乳中的乳糖过敏,孩子的肠胃在满月后开始变得敏感,乳糖不耐受症状就表现出来了。”
郑玉巧要求家长服用两周的益生菌,给孩子添加辅食,先是米粉鸡蛋,然后是菜泥果汁。“一般孩子会先添加果汁,但宝宝情况特殊,所以顺序上有所调整。”很快,孩子的大便情况正常,便血消失。
“我从来不赞成过度的医学治疗,孩子具有天然免疫力,家长要做的是重视护理和预防,而非将重点放在治疗上。”自1997年开始,郑玉巧将大量临床经验付诸文字,在其出版的一系列育婴丛书中,食疗方占到很大比重。比如,咳嗽可食用梨、萝卜、橘皮水,也可放些金银花、川贝、罗汉果壳等中药。腹泻可以将米炒成黄黄的甚至焦一点来吃,藕、煮苹果泥都有收敛的作用。如果孩子因为出汗受凉(外感风寒)而发烧,24小时内用生姜、红糖和葱白熬水喝。
郑玉巧认为现代人养孩子太“文明”:一方面,空调暖气、空气净化器、净水机改善着家居环境的同时,也带来看不见的健康隐患:几乎所有的滤芯和过滤网都是藏污纳垢的好地方;另一方面,妈妈们常常坐在一起聊天交换育儿经,孩子在旁边文静地两两相望。“户外跑跳玩耍是一种有效有氧运动,运动能够加速血液循环,而日光浴可以促进钙吸收。因此,孩子们‘疯玩’是很必要的。”
当然,许多病症可以通过适时接种疫苗加以预防。“比起患某种传染病的危险,疫苗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孩子的危害微不足道。”郑玉巧建议计划内的疫苗一定要打,计划外可用HIB,因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后果比较严重。身体素质不是很差的孩子可以不用肺炎球菌疫苗,“肺炎球菌并不是很难治疗,而且肺炎球菌疫苗并不能阻挡其他很多类型的肺炎病毒。如果一定要打,也最好是在一岁以后。”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