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大王”邓相超
农村污染、低碳经济、城市规划、《阿凡达》的文化启示、黄三角的城际铁路……在1月24日至29日召开的山东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有着10多年参政议政经历的邓相超的提案很“时髦”,但这些却是社会热点和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

一个省政协委员和他的138份提案
2010年1月29日山东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闭幕。
邓相超从位于济南泉城路的省政协大厦信步走出,冷风习习,他还沉浸在政协会议小组讨论的热烈气氛中,今年已是他第八次参加省政协会议了。
13年前,邓相超从老家聊城来到济南某高校教书。同年,他当选为历下区政协委员,之后的10年间,他先后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市政协常委。
2003年初,首次当选为省政协委员的邓相超在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两份提案:《如何让济南靓起来》、《关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建议》,当时的提案还不是电子化提交,邓相超在台灯下挑灯夜战,写了洋洋洒洒的几十页纸提交上去。
当时的他可能也没想到,在此后八年里,他先后向省政协提交了138份提案,提案一年比一年厚,视角一次比一次尖锐。在省政协,邓相超也因此落得个“提案大王”的誉名。
其实,自邓相超当选为历下区政协委员的10年间,从手写到电脑文本,从纸质到电子化提交,他的提案和积累的资料“迫使”其不断扩充电脑硬盘容量。
“从具体的事到宏观的事,我也在不断变化。”谈到担任政协委员这些年来的变化,邓相超似乎深有感触,“比如我今年提交的《黄河三角洲应建城际铁路》、《青岛济南可建超大城市》等较之最初的提案更多了宏观的视角;另外就是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深度。纵观省政协这几年的变化,各委员的提案数量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尖锐,但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回复,会议总体来说更高效务实了,今年的十届三次会议就是最短的一届。”
提案之“炊”须日常攒“米”
“民主监督虽然没有法律监督那么硬,它是柔性的,但有些情况下能以柔克刚。”邓相超介绍,山东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共收到提案675件,其中立案611件,同于成果和绩效,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参政议政就是这个途径。”
邓相超说,提案的撰写提交决不是临时抱佛脚可以敷衍,平时积累方能信手拈来皆成提案,“我的信息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网络上的社会热点信息,我每年都会整理二三十万字;另外就是出差、参加学术会议、回老家走亲访友的过程中收集信息;还有就是省政协、统战部定期举办的各种活动,深入到一线去了解实际情况;还有我是我们学校的民进主任,有20多个会员向我搜集和反映信息。”
“自上而下,国家对政协的作用越来越重视”。邓相超回忆,去年冬天,自己曾给12345打电话,“我直接亮明省政协委员身份,当时反映的是和平路和二环东路交界处一处洗车场的问题,水全部直接排到路面上,结冰后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也是比较快地处理了问题。”
类似的还有大明湖附近某小区常年没有暖气问题的解决。而这一切源自一次邓相超到社区的走访,“管道就铺在楼下,很多居民却因为费用的问题选择不用,我是政协委员,我有义务帮助他们。”据了解,每年省政协的提案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政协委员的日常走访。
底层话语的上达路径
2003年夏天,邓相超在老家莘县谭庄村被一阵阵恶臭熏得难以入睡,他披衣而起,循着村里的土路满村转悠,发现罪魁祸首是随意堆放在村子里的一堆堆鸡粪——村子里有肉鸡养殖户,正好堆在路边发酵后以待耕种时施肥。
不远处的陡骇河里的情景更是让他震惊:河里堆满了垃圾,生活垃圾、周围小工厂的污水,漂浮在河水上不知从何处流入的污水染得河水黑臭难闻,哪里还有半点田园的清逸之气?
邓相超忧心忡忡,他想起两件事:一是前不久去山东和河北交界的地方调研,一条源自河北境内叫张的河流在河北境内被污染,被污染的河水流入山东后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农田被污染、甚至对境内的一处文物保护遗址产生了腐蚀,但由于这一河流的奇特归属,双方在谁治理的问题上争执不下,一度僵持。二是在某县境内,以电解铝为主要工业龙头的企业导致了整个县的地下水全部污染,只能从邻县借水喝。
回到济南的邓相超连夜写下一份提案:《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提交到十届一次会议,并被山东省政协评为“山东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重点提案;2010年,他再度显示出对农村污染问题的关切:《关于遏制农村环境污染的再建议》,这再次引起了省里的关注,省领导专门作出批示。
“政协委员走下去,才能提上来有理有据的提案,农村长大,曾饱受生活艰辛,使得邓相超始终有一份对农村的情怀,“那里的话语,需要经过更多的艰难才能传递上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