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社会记录 >

探访世博会民营企业馆

2010-09-11 19:10 《齐鲁周刊》/ 马军 /

30年河东,30年河西
——

 

   在上海世博会园区林立着数百个国家展馆、主题展馆和企业展馆。但最能使游客认识中国经济,了解其前世今生及未来走向的却只有一个展馆:这就是由复星集团、大连万达集团、阿里巴巴等十六家中国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建造的民营企业联合馆。

 

给点阳光就灿烂


  中国民营企业联合馆应该展示什么样的主题创意?


  民企馆最早的发起者,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曾说:“围绕民营企业展馆定位来思考,当我们抬头环视的时候,发现视角变化了。看到的不是一个企业自己内部的那些啰啰嗦嗦事情,也不是一个行业那些起起落落的故事了,世博会是一个国际化的舞台,民企馆实际要表现的,已经不是个体,而是中国的这个有着‘民企’的标签的群体了。”


  或许因此,参展企业们从“白猫黑猫”想到“西天取经”,最后决定采取“活力与细胞”和太极文化。太极文化取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究的是平衡与和谐。


  “除了建筑及创意展示空间本身,民企馆集中呈现了中国民企的核心价值观——创业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民营企业联合馆馆长孙军说,“我们要展示的是一个群体品牌,那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参展的16家民营企业的先进性、是否具有标杆作用是评判的标准,而非资产、名气或规模。”


  据孙军介绍,位于世博规划区浦西园内的中国民企联合馆,整体6000平方米。整体建造采用的是“镭射膜”材料,通过对太阳光谱的分解,呈现出绚丽夺目的变化,用肉眼可以看到的颜色都能在民企馆外观上呈现出来,体现出中国民营企业“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意思。


  “民企馆的建造过程更是体现出中国民营企业的速度。作为世博会浦西园区最后一家启动的自建企业馆,民企馆的建设时间只有常规的三分之一,却成为第一家通过建筑主体验收,第一家举行亮灯仪式的场馆。”孙军认为,民企馆将“创业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作为场馆主题,也由此展现中国民营企业的实践和梦想,并在场馆设计上,以“细胞”为设计理念,象征民营企业的无限活力和内部能量。


  “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具有半壁江山的地位。民企馆要向世界表达中国31年改革开放的道路以及中国民营企业的艰辛历程。”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说。

 

民营企业的不寻常道路


  在民营企业联合馆,主办方意欲通过高科技手段讲述民企成长历程中真实感人的故事,从企业名片巨人太极十六式,到四季轮回往复的生命颂歌,再到核心演出“活力矩阵”高潮秀,展现民企会聚在一起所产生的“相乘效应”,让参观者充分感受中国民营企业群体的激情、活力、创新、挑战。同时,见证中国民营企业伴随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长历程。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这样描述中国民营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事实上,自1978年至今,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民营经济而言都是一段独特经历,对社会而言更是一次重大转型。这正如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一书中所写:先知者如柳传志,“第一次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也会“激动不已”,发现“气候真是要变了”。直到1980年代,传统意识形态仍然很强大,附着在这一意识形态上的既得利益也很顽强。所以当年“傻子瓜子”雇用12个工人竟会引发“这是不是剥削”的全国大讨论,最后要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一锤定音,当事人才免于牢狱之灾;而深圳特区的土地出租,也是从厚厚的《列宁全集》中查出列宁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话,证明“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后,才获得安全感;为躲避政治风险,1980年代有不少民营企业家不得不将自己辛苦创业所得,全部“无私归公”。


  面对种种阻力,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迂回、渐进,事实上是“赎买”的改革方略,将改革方向确定为“放权让利”,让原来的既得利益者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使改革获得至关重要的中间层动力。为避免意识形态的纠缠,邓小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方针,发明了“不争论”的改革策略。


  正是在如此种种巧妙的设计下,改革才获得全方位动力,中国才顺利搭建起基本市场经济体系,民营经济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