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鲁商/天下山东人 >

梁希森和中国首个马铃薯博物馆

2012-06-09 21:00 未知/ 赵方新 /

  你看过“马铃薯之神”啥模样吗?你见过几十斤的“超级土豆”吗?你知道小土豆是怎么走进梵高名画中的吗?你对憨厚的土豆到底懂得多少?

  这一切的一切,都能在梁希森创办的中国首个马铃薯博物馆里得到解答。

  马铃薯大摇大摆走进文化的殿堂

  关于梁希森与土豆的故事能说上一大车,但为钟情之物量身打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博物馆,怎么看都有点匪夷所思,不过,这恰恰是梁氏天马行空风格的做派。

  五月的最后几天,北京延庆县城西郊,天蓝云白,燕山翠黛如屏。站在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延庆基地院子里就能看清近处山峰上的苍松翠柏,正应了那句“风气绝佳之处方蕴出类拔萃之思”的话,中国首个马铃薯博物馆就掩映在这清风馥郁的国画折页里。

  刘文涛曾任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总经理,参与了这座马铃薯博物馆的整个策划和建设。“最初构想的来源,我猜测是梁总从什么地方看过类似的东西受到启发,才会有了这个想法。”刘文涛坦称“梁总的许多想法都叫人摸不着头脑,建博物馆的设想一提出来,就有异议”,梁希森是那种自己认定的事一定要做下去的人,有人形容他头撞足球投注南墙六回也不回头,所以才有了中国首个也是唯一的马铃薯博物馆。

  按照梁希森的说法是“要把土里土气的马铃薯请进文化的殿堂”。

  预定开馆日期为2009年6月15日,光准备资料和实物就花掉了半年时间,可博物馆的影子还见不到一根毛。梁希森打电话敦促刘文涛,说是“想来看看进度”,刘文涛毫不犹豫地“挡驾”:“您甭来,八字还没一撇呢!”老梁有点急:“你是不是想憋死我?不是想到开馆那天再让我瞧吧?”刘文涛说还真是这么想,老梁有些不快:“你想生米做成熟饭,反正开业就这样了?”刘文涛详细解释了方案进展,“凭空建一座高标准博物馆可是困难重重啊?”

  博物馆依然按期开业,梁希森一打眼,脸上立马笑成了一朵土豆花。

  “马铃薯之神”俘获教皇与国王

  在博物馆门口矗立着一尊色彩斑斓的“马铃薯之神”,其形象颇有卡通特点,通体紫红,圆圆的脑袋,圆圆的眼睛,两手握着壮硕的整株马铃薯,梁希森说这尊神相“已请法师开过光,能保佑咱们国家的马铃薯产业风调雨顺。”

  陪同人员告诉记者它真名叫“丰收之神”,是南美先民的农业图腾之一,其模型来自于出土文物。建设博物馆之初,刘文涛就告诉梁希森说,要找到马铃薯文化的源头。一位到南美旅行的熟人说曾见过一尊叫马铃薯之神的文物,“赶紧央求人家拍照片发过来,可照片只有两三寸大小,但瞅着那活灵活现的形象挺有味道,现在这座神像是请雕塑家按比例翻番塑造,看上去可爱、提神。”

  博物馆门口两侧的对联用马铃薯的各种名称连缀而成,古今中外,朗朗上口。整个博物馆占地3000平方米,偌大展室曲折有致,主角只有一个,就是司空见惯的土豆。

  一面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碧波万顷的湖泊图。“是世界马铃薯的老家——秘鲁‘的的喀喀湖’”。在这个湖泊周围,7000年前南美人就开始了对野生马铃薯的驯化,扁圆的果实伴随他们走过凄风苦雨的漫长历史。之后,马铃薯一直作为主食强壮着土著居民的体魄。后来,强悍的西班牙殖民者登上这片蛮荒之地,犹如发现了珍珠玛瑙一般,擎起泛着金色光彩的马铃薯。他们把马铃薯连同攫得的珍宝一起从安第斯山脉运回欧洲,王室震动,贵族争相品尝,连教皇也闻风而动,对这种金蛋一般的食物大加赞赏。于是,欧洲卷起马铃薯旋风,遥远的“丰收之神”在一定意义上俘获了欧洲之心。

  “欧洲马铃薯的食用量远远高于我们,他们每人年均食用马铃薯60多公斤,而我们人均不足十几公斤。”据梁希森介绍,当土豆风靡欧洲时,宫廷里到处可见马铃薯摇曳的身影,王室贵妇头戴马铃薯花,马铃薯甚至成为战争的秘密武器。

  乾隆皇帝也种过土豆

  中国人与土豆结缘开始于明代,关于土豆传入中国的路线有两种说法,一是经台湾传进来,一是经丝绸之路传进来。当时对其称呼五花八门,“洋芋”、“荷兰薯”、“山药蛋”、“爪哇薯”……不一而足。但事实是中国给予马铃薯的待遇远比欧洲差,目前越是贫穷偏远的地区,马欧洲杯分析铃薯食用率越高,越是发达富裕地区,食用率越低。梁希森说在筹建博物馆过程中,曾发现一张乾隆皇帝扶犁播种的图画,越看图中的种子越像马铃薯,兴奋得他好几天睡不踏实,果然这幅图画的复制品成为游客驻足率最多的展品。“乾隆皇帝都种过土豆,说明咱们国家很早就从高层重视马铃薯产业了。”

  据悉,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目前种薯繁育技术和规模都稳居世界第一,他们培育的各种马铃薯都有专柜实物陈列,紫的、红的、黑的、黄的,大的、小的、圆的、扁的……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那颗足有几十斤重的超级马铃薯,更是叫人难以置信。

  梁希森面对自己的博物馆有些欣慰,也有些遗憾,“我们的马铃薯历史不很长,要做到尽善尽美还不可能。”但博物馆开业的前几天,他忽然得到一个信息,时任农业部部长的孙政才特别钟情于马铃薯,就赶紧在网上查找这方面的影像,终于赶在开张前把一幅孙政才察看马铃薯的照片洗印出来,作为整个展览的收官之作放置在博物馆的出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