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森:我花20亿种土豆
本刊专访“2009十大齐鲁精英”获得者——
小土豆、大土豆;黄土豆、黑土豆;土豆泥、土豆粥……满桌子土豆苗,满脑子土豆种,这是“山东梁”8年多来整天琢磨的事儿。
“这8年里一分钱不见,我可以卖车、卖房、关了四个公司。但是不能停,就是砸锅卖铁也得往里投,往前走……”
说这话的人是拥有北京最贵别墅区“玫瑰园”,免费给乡亲们盖别墅,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百强,身价数十亿的地产大亨……究竟是怎样的一份事业让他到了卖车、卖房、卖公司的地步?
3月5日,北京昌平区玫瑰园别墅,本刊记者专访了传奇农民企业家梁希森。
郭凤莲力挺“马铃薯”
这两天,全国人大代表郭凤莲成了传媒眼中的红人,包括央视、凤凰卫视在内的近百家媒体纷纷约访她。
这位名扬天下的昔日大寨“铁姑娘队”队长今年两会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她的一份“将马铃薯纳为国家主粮”的提案。
提案里说,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公布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所谓的“粮食”只提到了玉米、小麦和水稻,而忽略了增产潜力比它们更大的马铃薯。我国现在土豆种植面积达8000万亩,现在这个新品种能够种植达到4000万亩。土豆在西方早已被作为主粮,但在我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土豆的增产潜力远大于小麦、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一亩地增产100斤粮食很不容易,一亩土豆增产1000斤却比较容易。如果土豆能收到1000亿斤,我们的粮食就有了保障。通过土豆产业,来稳定粮食市场,保证粮食安全……
郭凤莲拿起装着幼苗的培育瓶,对记者说:“你看见这个瓶子里装的是马铃薯的胚芽,其实这个瓶子里装的可是金子。我国现在的土豆亩产一般在1吨左右,而种植这个新品种亩产可达3吨,我要带回山西去。如果土豆产业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甚至可以替代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更关键的是可以使农民受惠。这方面有个开拓者,叫梁希森……”
为提交这份提案,两会报到前,郭凤莲专程到了位于北京延庆、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马铃薯育种企业“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进行调研。在这里,郭第一次见到了已经埋头育种8年多、投入20多亿的山东农民梁希森。
梁希森从土里挖金子
梁希森开过调料厂、做过家具、当过包工头,他说自己现在自己都不知道曾经换过多少个行业,只要能赚钱都敢去尝试。2000年幸运之神向梁希森伸出了双手。一个成功的房地产项目将他推上了中国富豪的榜单,人称“山东梁”。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财富新贵在聚光灯的照射下表现得异常低调。以21亿元身家跻身福布斯排行榜66位,地产大亨梁希森突然淡出了房地产业。
更让人费解的是,他的投资方向从刚刚成功的房地产领域抽离出来转向了农村。
回忆自己的发家史,梁希森总是满脸得意。1996年,他承揽了北京玫瑰园别墅区项目的装修工程。梁希森本以为这个费尽心力拿到的装修工程可以像以往的装修承包一样给自己赚上一笔。但没想到这个项目却在3年后“出了事”。
1999年玫瑰园别墅区项目因经营不善被迫破产拍卖。这时的梁希森被套进去了2.87亿元。让人想不到的是,别人都想往外跑,他却以玫瑰园最大债权人的身份通过申请拍卖,接手这个当时北京最大的烂尾工程,凭着山东人的诚信和非凡智慧,经过几次大手笔的改造,又加上楼市回暖和政策改变,玫瑰园华丽大转身,这一转,就为梁希森转来了几十亿的财富。
一口乡音的梁希森总喜欢说:土地里全是“钱”,就看能不能找得到。有了钱的梁希森把目光转回家乡——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2001年,梁希森投资4200万元,给梁锥村盖起了联排别墅,让全村136户村民全部入住进去,原来的村庄被夷为平地。两年后,他又投资7000万元,改造了梁锥村东邻的许家村。
梁希森说,改造就需要花钱,没有赚钱的道儿不行。他在改造旧村的同时,利用梁锥腾出的三百多亩地创办了鲁西牛业公司。许家整理出来的几百亩地,则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组培繁育中心。
他这一举动不是简单的送房子送车造福乡里。他对农村、农民和农业有着自己的打算:“环境改变人。环境不变,农民的思想不会变。思想不变,挣了钱也是土财主。”他用三句话归纳他的新农村实践: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把农村建设得比城镇还好,把农业做成工业化、规模化。即“农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
这“三化”不是华丽的口号。自称“犟驴”的梁希森一头扎进了土豆育种中。在村民和企业下属眼中,梁老板变成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马铃薯神经病”。
马铃薯让亿万富豪着了魔
2001年,刚刚进行完第一个村的旧村改造、牛场建设也刚刚起步,梁希森又盯上了小小的土豆。
梁希森的小女儿喜欢吃薯泥薯条,有一次他陪女儿去肯德基时,随便问了服务员一句:“你们这些做薯泥薯条的土豆是哪里生产的”,对方答道:“都是进口的,中国的土豆品质不行,不能用。”
这让梁希森十分不舒服:“我们这么一个农业大国,吃个土豆子还要进口,这算什么事啊!”再后来,员工给他查找来的资料让他心里更加不平衡:中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有8000多万亩,世界第一,但单产水平居世界93位,几乎排名世界最末。个中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种子不行。
商人梁希森、农民梁希森不仅看到了脱毒马铃薯种的巨大市场,更看到了它利国利民的一面。用梁希森的话说,他“做脱毒马铃薯种只是为中国的农业帮个小忙”,而这个小忙一帮就是8年。
8年间,梁希森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其中让他最难忘的有两个大难关。
第一个大难关,缺乏人才。他决心做脱毒马铃薯种产业,没有经验的他却找了3个同样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在一间废旧的车间里开始做起了马铃薯脱毒实验。花了两年时间,投了600多万元,可这脱毒苗一拨接着一拨地死,越死越少,最后一株都没成功。
梁希森想算了,还是搞房地产吧,可是那股不服输的心气让他最后决定继续干下去。他找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柯柄生,柯校长给他推荐了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教授。为了让孙教授能顺利来自己公司,梁希森买断了孙教授所在的中联鸿业公司。有了孙教授,技术上有了保障,这脱毒马铃薯苗很快就研制成功了。可就在他准备大规模地建脱毒马铃薯育种基地的时候,却遇到了第二个难关——缺乏资金。
曾经给他房地产业务贷款的4家银行,听说他不干房地产而干起了农业,纷纷收回了贷款。这让梁希森措手不及。手上一下子没了钱,可是脱毒育苗工作不能中断,梁希森这回作了大难,在最难的关口他还给温总理写过信,最后还卖了9辆车,卖了房子,关了4家公司,不得已还拖欠工人一年半的工资。玫瑰园的房子卖一套就拿走一套的钱,投进马铃薯基地里,建车间、建大棚、买拖拉机、买收割机。
在这8年里,他投到马铃薯产业里的钱达到了20多亿元。由于培育马铃薯新品种用了7年时间,直到2009年他才第一次见了回头钱。
温总理说要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商都县的10万亩脱毒种薯销势良好、供不应求。此前,中信、汇源等资本大鳄纷纷看好马铃薯的前景,争相入股,准备运作上市。而三年前国家科技部将“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牌子授予希森薯业,更给梁希森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尤其让他信心倍增的是,前不久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马铃薯的内容写入其中,表明中央开始重视这个能富农强国的“金蛋蛋”了。而为了这一天,梁希森已经呼吁了8年。
他曾给温总理写过信,力陈马铃薯的种种好处,吁请国家对马铃薯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他想说的话很多,总结起来就四句话:马铃薯就是粮食;脱毒种薯十分关键;此事已经破题;还需国家政策推动。
2009年4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了国务院会议,正式宣布启动对我国马铃薯原种进行财政补贴,明确公告了中央财政对马铃薯的生产给予原原种(微型薯)每亩500元,原种每亩100元的补贴。看到这一新闻,梁希森感动得热泪盈眶。
“温总理说过,‘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他考虑得再周到、一号文件写得再全面,也要有人干不是?我要做这个实干的人,带领大伙致富,大伙都富了,中国就能国富民强。我原来有能力改造几个村,现在有能力改变一个镇,以后可能有能力影响几个县。如果每个县都有一个梁希森,总理就不用为‘三农’发愁了。”
这就是国际化大农民梁希森的境界。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