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鲁商/天下山东人 >

记者眼中的王乐泉

2010-04-30 22:06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4月24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央决定,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接替在新疆工作了19年的王乐泉,出任自治区党委书记。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习近平给予王乐泉高度评价:“王乐泉同志政治坚定,对党忠诚,为新疆的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大部分山东人来说,老乡王乐泉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镇守边关19年,齐鲁文化的中和浑厚与新疆独有的苍凉豪迈相融合,成就了王乐泉这个山东汉子与新疆的一段传奇。

 

记者看王书记出行:“就这样出来?不带警卫、不清场?”


  1981年,王乐泉任寿光县委书记,在纪台乡吃便饭,看到这个全县最早实行土地分产到户的乡取得的成绩时,一杯白酒,喝得掉了泪。待他主政新疆之后,听了他的讲话,有新疆干部这样评价:“王乐泉人性情,讲话更实在,有感召力。”


  不知不觉,19年的时间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逐渐成为新疆的一张名片。已是年过花甲的王乐泉,华发伴着满脸沧桑,新疆已经融入了他几乎全部的生活,即使偶回故乡,他也会极力为新疆做广告:“我这次回山东来,也是想拼命地介绍一下新疆的情况,希望大家了解新疆。”


  2009年5月,记者正在乌鲁木齐一家宾馆办理入住手续,听前台服务员说了句“王书记来了”,记者见门庭外停了几辆车,没看到前呼后拥的警卫,疑惑地问:“王书记就这样出来?不带警卫、不清场?”一旁的大堂副理说:“乐泉书记经常这样出来,有时候车都不坐,就自己逛着过来,乌鲁木齐的市民经常在街上看见他。”


  离开新疆之际,他或许会想起1991年那个春寒料峭的2月,47岁的王乐泉身穿一件穿了几年的旧西服,告别山东,西出阳关,出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很难想象这位后来誉满新疆的封疆大吏,当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过漫漫戈壁滩,直达天山脚下的。多年之后,他也只不过轻描淡写地说道:“一个基本心理,我就觉得别人能干的,我们山东人也能干,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王乐泉曾不止一次向人推荐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中国一绝,世界一流”,俨然以喀纳斯湖“代言人”自居。2003年,王乐泉曾向到访的《齐鲁周刊》记者推荐喀纳斯湖。6年后再见面,他依然记起旧事:“那年我推荐你们去喀纳斯,你们去了吗?”记者如实相告:“那次行程安排得太紧,喀纳斯路远,没能去成。”王乐泉故意把脸一沉,随即转为和善:“怎么能不去呢,来一趟太不容易了。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喀纳斯不知新疆之美,这次你们一定听我的,去看一下。”停顿一下,他又强调:“一定要去,不去是要后悔的,呵呵”。

 

记者说乡音打动老乡:“寿光话真地道,再说一遍!”


  2005年5月13日,王乐泉率领新疆党政代表团来到山东。在寿光市政府举行的招待酒会上,61岁的王乐泉在家乡人面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流下泪来。自从1995年回来过一次,他已经整整10年没回家了。


  现年65岁的王乐泉,从政历程泾渭分明地分为山东和新疆两部分,他也是现今高层中少有的“社教”和“文革”干部,是山东培养的本土官员。其最早的工作是在胶南县从事“社会主义教育”,由最基层的职位做起,一步步攀升直至封疆大吏。


  “我是文革前参加工作的,开始在到处都是盐碱滩的寿光县侯镇当公社第七副社长,一直呆了8年半,经历了很多坎坎坷坷。后来,到城关公社待了一年半,就到县里工作,直到在地区工作时,条件仍然比较艰苦。我曾经在聊城地委工作了两年半,那里是鲁西北十大贫困地区之一。”


  2003年7月,在乌鲁木齐接见《齐鲁周刊》记者时,记者一开口,王乐泉即对他的口音敏感起来,问他是哪里人。记者说:“我是青州的,我嬷嬷家是寿光的”。王乐泉问:“哪个村的?”记者用寿光话说:“付嘎(家)毛头滴。”他听后笑了起来:“寿光话真地道,再说一遍!”记者一连说了三遍,他满意地说:“好,好,我在侯镇干过书记,付嘎毛头很近,我们算是老乡啊。”

 

“新疆王”问记者:“你这次来,带刀了没有?”


  1964年,王乐泉的大哥从莱阳部队转业,到新疆阿勒泰布尔津县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正是国家物资匮乏时期,山东的日子很不好过,而阿勒泰因为有畜牧业补给,生活较宽裕,大哥就把老父亲接了过去。王乐泉去新疆后,二哥王乐义又以“大棚蔬菜之父”的名义,带着种菜经验播绿新疆。父子几人都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


  在离喀纳斯不远的布尔津,金色包围和光芒照耀下的异域风情,城内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公益宣传广告,上面是王乐泉的题字:“金色布尔津”。几十年前,王乐泉的父亲因患肺气肿病故,就葬在布尔津。


  每次到布尔津,王乐泉都会想起父亲,这片长眠着父亲的土地,在他眼里,何止只是金色?


  王乐泉显然是地方大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作为中国地域最辽阔同时也是地缘形势最复杂的省区之一——新疆的“封疆大吏”,媒体称王乐泉处在内部民族分裂势力和外部“东突”恐怖分子双重压力的风口浪尖上,“是一个每天都光脚走钢丝的人。”


  有一次,一个家乡的记者到新疆采访,王乐泉问他:“你这次来,带刀了没有?”记者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被问蒙了。王乐泉接着说:“前几年来新疆经商的有些人会随身带一把刀防身,你没带,说明新疆现在安全了”。


  2008年2月,在接受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专访时,王乐泉透露他在1990年代中期曾被列为头号暗杀对象。他说自己做这个工作这么多年,早已经是“东突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要是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反而只能说明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