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鲁商/天下山东人 >

山东老乡孙政才

2010-01-29 15:02 《齐鲁周刊》/ 张宇 /

    农民出身,求学农学院,做农业研究,即使走向政界,从事内容也多与农情相关。他就是山东老乡孙政才。


    2009年11月底,孙政才由原国家农业部部长调任农业大省——吉林省省委书记。

 


 

 

小村百姓眼里的大官老乡


    在孙政才当选为吉林省省委书记后,在百度和谷歌上,输入孙政才三个字,有超过50多万条的搜索结果,关于孙政才身世背景一直是最受关注的文章。
    2006年12月底,在孙政才出任农业部部长后,有记者来到他的家乡——荣成市虎山镇五龙嘴村,欲一探究竟。


    这是一个西北两面濒临大海,东南接陆的村庄,全村620多户人家。村东、村南连绵起伏的山野上,有郁郁葱葱的松林和成片的麦田,山脚下卧着两个水库。村里的老人介绍说,“我们这是老村,祖上讲山脚下有水,村里会出能人,孙政才就是我们村的大官。”


    村里的老人回忆,孙政才小时候学习好,见人就打招呼,上小学一直都是班长。有人指着临街的一栋红瓦房说,那就是孙政才的家。院门已经上锁,有村民补充说,孙政才的父母现在都搬到了荣成市区生活。


    在五龙嘴村附近的邱家村,孙政才高中时的同学邱先生回忆说,当时自己和孙政才一起在黄山的荣成十三中上学,还被分在一个班里。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孙政才和自己一起住校,每个周末结伴回家背干粮和咸菜,只是他总要比其他同学早回校,学习也很刻苦。1980年高中毕业时,班上只有三四个人考上了大学,孙政才是其中之一。


    在一本2001年出版的《五龙人》村志的第192页,这样介绍孙政才:生于1963年10月。1980年考入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1984年毕业后直接参加研究生考试,成为中国农科院陈国平教授所带的两名硕士研究生之一;接着攻读博士学位,并去英国留学一年。靠他的勤奋质朴和老成持重,深得导师和农科院领导的信任和器重。因此,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年仅30岁的孙政才即被任命为农科院土肥研究所所长,不久被提拔为中国农科院副院长。1997年,他被选任为北京市顺义区区长(正厅级),时年仅34岁。

 

能吃苦、眼光长远,是同学给他的评价


    对于走向仕途且有所建树的官员来说,过往经历往往被加上这样或那样的故事,就如“司马光砸缸”一样,故事代表的标签性意义足以影响其一生。


    《五龙人》村志这样评价孙政才:“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所有的成功者一样,他成功前面付出的是辛劳的汗水”,并借以鼓励村里的后生们。对此,该村志收录了关于孙政才的典型例子:为了准备研究生考试,1984年的寒假,孙政才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连春节都没有回家,在学校图书馆里挑灯夜读。偌大的图书馆,常常只有他孤身一人。数九天,夜深时寒气逼人。为了御寒,他披着大衣,再用毯子包着腿和脚,这样坚持夜夜苦读。


    此外,“粉笔头事件”也是被人津津乐道且被认为影响孙政才人生态度的标签事件之一。


  在莱阳农学院学习期间,孙政才与教授一起搞小麦品种实验,不慎将一块粉笔头丢失在已翻过并作过土壤成分分析的试验田里。在常人看来,区区一块粉笔头丢在田里没啥关系,但教授认为它改变了一部分土壤的成分结构,有可能影响一颗或几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效果。于是,老师硬让孙政才将试验田认认真真地又翻了一遍,累得他腰酸背痛、大汗淋漓,才找到那粉笔头。村志上说,这件事对孙政才的教育和影响很深,他事后曾多次提及此事。


    “孙政才是我同门师弟。当年北京农科院招收研究生,作物所只有七八个研究生。陈国平教授是所长,只带了我们两个研究生,我们的研究方向是玉米栽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说起孙政才颇感自豪。


  院内的试验田曾是赵久然和孙政才的一部分“自留地”,直到现在,他俩还经常一起出科研成果(论文)。“那时候我们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实践,从实践中找问题,通过理论再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锻炼了孙政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赵久然话锋一转:“他喜欢开玩笑,说话也很幽默,很多时候只要他出面,多复杂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赵久然介绍,那个时候他们工作都很忙,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孙政才身高近1.8米,唯一的爱好就是打篮球,曾是学校篮球队的中锋,“三步跨篮动作很潇洒,球投得也特别准”。由于没有时间,加上打篮球总是打破眼镜,后来他就慢慢放弃了。但是,孙政才比同龄人眼光都长远,他一直坚持挤时间学英语。结果他有了一个去英国进修的机会。

 

一次次脱颖而出,为什么是孙政才


  阅读孙政才的从政履历,其在北京顺义区(原顺义县)的经历是不能不提的一段。


  1997年,根据中央人才选拔计划安排,北京市决定派孙政才到郊区县政府任副职,至于去哪个区县,可以自己挑选。


  “孙政才选中了顺义县,这说明他的眼光独到。顺义县的特点是农业基础好,这可以好好发挥他的专业特长,而且顺义县的工业很多,工业发展在整个北京市的区县中也很靠前。”虽然已过数年,顺义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对孙政才依然印象深刻。孙政才上任不久,正赶上顺义撤县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在他分管的领域里,就像在自己的试验室里做实验一样,“运用严谨的理论和科学的统筹方法”,将每一件事安排得井井有条,高效而成果显著。当时,顺义一些机关人员私下里亲切地称孙政才为“孙有才”。


  突出的成绩和较好的口碑,让孙政才在几年的时间里连连高升:从副县长到区长,再到区委书记。2002年,北京市委常委改选,按照差额一人的规定,市委将“年轻有为”的孙政才增为候选人。当时外界并不看好孙政才,认为他可能只是充当“差额票”的角色。因为孙政才当时只有39岁,而且当年2月他刚刚从区委副书记、区长晋升为区委书记,实在太“嫩”了。不成想,选举结果大出人意料,北京市的党代表们“偏爱”高学历和做事果敢的孙政才,竟然将一位原市委常委给“差额”掉了。


    半年后,孙政才出任北京市委秘书长。


    2006年12月,离开农业老本行近10年后,43岁的孙政才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农业领域,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此时他是国务院最年轻的部长。此后,农业部启动了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这种体系以一个农产品为单元,以整个产业为主线,产业上有不同的链条,每个链条每个链条去分析存在什么问题,从源头上把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现在农民高兴,基层干部满意,广大科技工作者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孙政才事后说。在现在的农业部里,依旧存着一张孙政才抱着大包心菜的照片。


    2009年底,“少帅部长”被任命为吉林省省委书记。在任职仪式上,中组部一名副部长对孙政才如此评价:“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强”、“工作有朝气,推动工作力度大”、“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