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鲁商/天下山东人 >

孙政才:一个高官的“山东执拗”

2012-11-25 22:10 未知/ □赵茜 /

 

  在近日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孙政才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1月20日,重庆市召开的领导干部大会上,孙政才兼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比习近平小10岁的“60后”学者型官员孙政才由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直辖市一把手,被誉为新生代“黑马”。这位出生在山东荣成农民家庭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也注定一生与“农”结缘。而从他“你们听不懂的话,找能听懂的人听;你们办不到的事,找能办到的人来办”的话中,人们感受到的是正义的“山东执拗”。

  农田里经受“粉笔头事件”

  “上小学时,孙政才就学习很好,性格平和,一直都是班长。上高中时,孙政才和同学们一起住校,当时的经济条件都不好,每个周末同学们都结伴回家背干粮,孙政才总要比其他同学早回校,学习也很刻苦,在1980年孙政才高中毕业时,班上只有三四个人考上了大学,他就是其中之一。”孙政才村里的邻居讲。

  家乡山东荣成市虎山镇五龙嘴村的孙政才,在2006年出任农业部部长的时候,就成了当地有史以来学问最大、也是最有出息的人。村里人对他的回忆也添了很多理想和神话般的色彩。

  高中毕业,孙政才考到山东莱阳农学院。在校期间,有一次跟教授一起搞小麦品种实验,孙政才不小心把一块粉笔头丢在已翻过并做过土壤成分分析的试验田里,教授认为它改变了一部分土壤的成分结构,就有可能影响一颗或几颗种子的发芽、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实验的效果。于是,老师硬让孙政才将试验田认认真真地又翻了一遍。这次“粉笔头事件”彻底改变了孙政才对农业的研究态度。

  1984年孙政才大学毕业,同年考入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师从著名玉米栽培专家陈国平,当时陈国平只带了两个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孙政才又获得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农学博士,并担任过农林科学院研究室副主任,土肥所所长、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等职。1997年,33岁的他因科研成就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这项津贴的最年轻获得者之一。

  1997年孙政才身份开始发生转变,由一名学者变成一名官员,出任北京市顺义县副县长。在2002年北京市委常委改选中,只有39岁的孙政才,当选为北京市委秘书长。到2006年底,精通农业的孙政才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此时他是国务院最年轻的部长,这位“少帅部长”不仅要计算13亿人的吃饭问题,还得考虑8亿农民的增收问题。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食不稳,人心自然不稳,孙政才深知粮安天下的道理,他清楚的记得,1949年建国前夕,当时美国国务卿曾经有一句话: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每一届中国政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2007年,政府动用了大量的储备粮投放市场,粮价开始回落,民心安稳起来。之后,为了预防粮价问题重启,2008年2月26日至3月19日,孙政才带领农业部组织人力赴北京、山东、河北、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南、广东、海南等省市,对粮食、畜产品、蔬菜三大类9个品种进行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农产品涨价主要来自成本推动和产后各环节加价。之后农业部决定,要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着力控制农产品生产成本过快增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流通领域各环节的价格监控。

  农民家庭出身,在农学院求学,做农业研究,即使走向政界,从事内容也多与农情相关。他随身携带1934年中央红军向当地农民借粮食的欠条,这些欠条提醒他农民对新中国的贡献。

  “但愿苍生俱温饱,”这是他内心最为朴素和真实的想法,在这个大想法之下,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行惠农措施、利用科技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

  抓养猪的“少帅部长”

  2006年,孙政才任农业部部长,第二年就碰上猪肉价格开始狂飙,由于粮价上涨推高了猪肉的成本,加上生猪蓝耳病导致大量生猪死亡,从当年5月11日到8月3日猪肉价格上涨了41.89%,之后政府通过加大对养猪业的扶持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抑猪肉价,民心开始稳定。

  粮价和猪肉问题占据了孙政才大量时间,但孙政才没有放弃对农业科技的关注,他说:“解决中国农业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

  于是,农业部启动了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这种体系以一个农产品为单元,以整个产业为主线,产业上有不同的链条,每个链条每个链条去分析存在什么问题,从源头上把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在农业部里,有孙政才抱着一个大包心菜的照片。

  考验接踵而来,“少帅部长”也都应对自如,有兵来将挡的架势。

  在孙政才被任命为农业部部长之后,就有人说,这位“少帅部长”知识面广,非常敏锐,具有很强的责任感,看好他的人都说他前面的道路还很长。

  2009年底,这位“少帅部长”被任命为吉林省省委书记,这次任命让人不由自主想起之前他的一次任命,1997年北京市决定派孙政才到郊区县政府任副职时,去哪个区县他自己可以挑选,但孙政才选中了顺义县,有人分析,顺义县的特点是农业基础好,到此地可以好好发挥孙政才的专业特长,巧合的是,此次孙政才赴任的吉林省也是农业大省。

  “把农业农村这个大局稳定了,我们就掌握了全球的主动权。”孙政才分析说。

  “孙政才在熟人之间也喜欢开玩笑,但他从不拿农业问题开玩笑。”熟悉孙政才的人都这样说,他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通过进出口适当调剂。

  而被调任吉林这个农业大省,也是对孙政才新的考验。

  “他可能是带着中央的课题来到吉林的。”一位与孙政才有过多次接触的政情观察人士如是猜测。从掌任农业部,孙政才便备受外界瞩目。这种关注的出发点,多由于年龄。47岁的孙政才2009年11月30日卸任农业部部长,就任吉林省委书记,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在地方实践破解城乡二元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路径,并以吉林作为试点看其效果,可能是他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于这位中青年干部来说,即将面临的不仅是农业问题”,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刘庶明说:“未来吉林要取得较大发展,财政能力也是一个较大问题。”

  2009年11月底,在吉林省干部会议上,孙政才与当地主要官员见面,正式 “亮相”。 “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强”、“工作有朝气,推动工作力度大”,“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这是中组部一名副部长在会上宣布中央的任免决定时对孙政才的评价。

  从“农”到“工”的“重庆转身”

  看似温文尔雅的孙政才,在一次会议上,对吉林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提出设想目标,有政府官员认为实现难度较大。孙政才当场给予回应。“这次回应露出了孙书记强势一面。”基层工作的小李说。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农业大省,吉林省进入市场经济脚步较慢,尽管近年发展较快,但官员们相对保守的传统,却并没有多少好转。面对发展的紧迫形势,常有“上急下不急”的情况出现,“你们听不懂的话,找能听懂的人来听;你们办不到的事,找能办到的人来办!”这段话,据说是孙政才面对上述现象时的表述。

  谁也没想到,孙政才如此雷厉风行。2010年6月24日,吉林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举行, 宣布共有1262个厅处科级领导职位,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公选。这种气魄和规模,在吉林省历史上是首次。有人说,高调宣传的背后,一是为了能够找到理想的人;另一个作用是震慑在位者好好干活。

  孙政才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干脆利索。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1月20日上午,他又被安排兼任重庆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重庆则是老工业城市,接替张德江主政重庆,对孙政才来说,这样的“转身”无疑将是新的挑战。

  “2009年11月,中央决定我到吉林工作,现在已经整整三年了。三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省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吉林老工业基地逐步走出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孙政才在告别吉林的发言中说:“我山东人的性格气质与东北人有很多相近相通的地方,来到吉林后,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这三年,我的工作是顺利的、心情是舒畅的、精神是充实的,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经历、非常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