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派·样板——创业“小”时代
“双创”风潮中,在商业计划书中写上“我只想做一家小公司”,似乎不再是一件羞赧之事。在“15派”们看来,“小”往往意味着更专业、更迅速、更精确、更细致、更耐心……以及,更容易照进现实的梦想。
码车惠:
迎击行业“痛点”的“小而美”
司斯和“码车惠APP”恰如其时地冲进了创业的浪潮。
他所在的山东公共车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足一年,以O2O形式打造“汽车全流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保险、加油、保养、维修、高速通行、代驾等优惠和服务。
“我们其实站在了风口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山东省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289万辆,新增147万辆;济南市机动车保有量156万辆,新增16万辆。随着汽车挂牌量增长,汽车快修、维保、洗美机构遍地开花,每天在线洗车订单可达3-4万单。
市面上汽车后服务领域已有的更多机构都是在某一细分市场提供服务,既便捷又靠谱的一站式汽车综合服务平台却寥寥无几,更没有行业巨头进场。作为全国兵家必争之地的山东市场也一片跃跃欲试的宁静祥和。在被各种或繁琐或昂贵或松散的垂直细分服务搞的烦躁不安时,司斯及其他创始人决定针对痛点进行创业,于是山东公共车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在过去的时间里,公司推出了“山东车主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会员组织“码车汇”,还与华夏银行联名推出了“码车卡”:你可以当它为普通银行卡,更可以将洗车、保养、修理等相关业务都储值在同一张支付卡中。截至2015年6月1日,网站注册会员11032人。
如今,新的“码车惠”APP也即将上线,这款手机应用整合了后汽车服务市场各环节的资源。“举个例子,山东是商业车险改革试点,APP针对此专门开发了车险比较功能。用户完善自己的车型信息(车牌号、车辆所有人、车架号码)后,可直接查询各个保险公司的报价,平台将用户数据通过加密的方式和各合作保险公司报价查询接口进行云计算,并将各公司信息集中展示和比较。”码车惠内测期间,司斯和同事们竭尽所能地试错,誓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CEO,司斯在29岁高龄时突然变得“早出晚归”起来。在刚刚过去的工作日,他到北京中关村做了个参观调查:那些咖啡馆中租赁工位的年轻人们没有时间概念,也不是被老板催工,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
在那些没有星斗的忙碌午夜,司斯和无数创业者一起感觉到了变化,那是一种汹涌澎湃的创业热力,一种随处可见的对年轻人的召唤。
“任何新市场都是从小众市场发展起来,创业主流不是打补丁,而是要换操作系统”
杰克·韦尔奇就曾在书中这样称颂小企业的美德:“小公司有序、简单、不拘束。小公司充满激情,对官僚主义嗤之以鼻。小公司不乏好点子——好主意不问出处。在小公司里每个人都被需要,每个人都得参与,奖惩的依据是每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小公司有远大理想,做出了榜样。”
随着对创新创业的不断推动,以及“互联网+”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新时代的创业者们聚焦互联网领域,深入挖掘互联网下各个小行业的巨大潜力。
这些公司的规模无疑是和那些动辄上万人的大公司无法相比的,2015年,有这样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也许你对它们的名字还很陌生,它们创立时间不长,但却年轻而活力四射,融资表现良好,产品上线后迅速获得了可观的关注,比如“微指数”,比如“谜团”,比如“小酱油”……
它们涉足领域多而广,互联网金融产品、教育O2O平台、高校活动信息发布平台、IT技能学习平台、移动兼职招聘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他们是幸运的创业者。
他们不缺钱:“互联网+”引领的创业潮让VC不知所措,以致创投世界群魔乱舞,上演各种资本争霸赛。一些投资机构一边大喊“泡沫论”一边狂抢项目,生怕错过下一个阿里巴巴、陌陌或聚美优品,
他们会营销:随着中国互联网创业蛮荒初期的过去,互联网营销转型为基于商业场景、社交场景、大数据场景连接用户的高技术性整合营销。正如《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所言,互联网争夺的是流量和入口,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中午加班有“饿了吗”、指动生活等外卖网站;出门前有“滴滴”、“快滴”等打车软件;上课前有超级课程表,休闲时有“脸萌”。
小公司将创业定位在小众市场的机会有多大?启赋资本创始人傅哲宽的回答是肯定的。数据显示,67%的创业者因成熟市场可知、容量大、毛利高,选择在这一市场创业,但成功率只有6%,“小个子找巨人PK,跟大公司竞争,肯定死得非常惨。”剩下33%的创业者瞄准新兴市场,做新产品、新技术,成功率却达37%。“任何新市场都是从小众市场发展起来的,当今的商业主流不是打补丁,而是要换操作系统。”
关于“小”的价值观
翻开热门商业报纸和杂志,进入主流网站的财经频道,甚至徜徉在书店中,你会关注哪些公司?“世界500强”、“下一个王者”、“上市提速”…… 当人们被“中国商业急速秀”撩拨得心浮气躁的时候,尤其喜欢听到那些大者、强者和胜者的故事。
仿佛只有大,才是强,才称得上英雄、传奇,甚至史诗。然而,商业世界本该具有丰富多样的生存法则。在一个生态丛林中,该有参天大树也该有无名花草。做一家好的小公司,也可以成为另一种价值观。
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发生在中国乳业中的不同故事,是关于这句话的最好阐释。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少数几个大品牌几乎占据了国内所有的牛奶市场。然而,与国内大部分使用UHT高温灭菌的其他牛奶不同,一家名叫华夏畜牧的公司生产的万得妙牛奶,采用一种更古老,也更符合国际标准的巴氏灭菌法——能让牛奶的口感更加真实,同时极大程度地保留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20年前,中国的城市居民几乎全部饮用巴氏奶。
显然,万得妙走了一条与蒙牛、伊利们不同的道路,但这个品牌只被少数特别在意牛奶质量的人所知。同时由于保鲜问题,它只能在北京和天津两个区域销售。自建牧场、采用更好的技术、更贵的饲料以及规模局限等带来的高昂成本,更曾使得这家企业一度陷入亏损。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几大品牌纷纷陷入危机,但这却救了万得妙。随后,泰山投资宣布与一家欧洲乳品生产商共同向华夏畜牧投资4500万美元,因为其生产的牛奶足够优质。
迄今,华夏畜牧仍只有1万多头奶牛,这与“痛定思痛”后动辄要养几十万头奶牛的蒙牛不可同日而语。相对于那些立志“做大”的企业,万得妙无疑选择了一道“窄门”。这条路走得慢,却更加踏实。
这些了不起的小公司,为我们展示了小公司安身立命的“专业精神”:不求公司做到多大,但求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持之以恒,以致无人可以超越。
■延伸阅读
那些令人心动的小公司
□宗和
那些令人心动的小公司,为我们在“大”的商业价值观之外,提出了另一种“小”的可能。
Instagram:最少的人创造最大的价值
互联网的确是一个可以诞生奇迹的地方。2012年4月,社交巨头Facebook以总额1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方式,收购成立仅仅十几个月的热门图片软件商Instagram。这是其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桩并购,也是移动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一宗并购。业界激动地宣称:世界上人均价值最牛的小微公司诞生了!
2010年秋天,Instagram由两名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创立,免费的Instagram应用程序是该公司的唯一产品:2010年10月在苹果App商店中上线,在2011年即被苹果公司评为“年度最佳应用”,目前推出了苹果iOS和安卓版免费应用,已有逾3000万注册用户,每天用户上传照片数量超过500万张。
但令人吃惊的是,Instagram公司的团队只有13个人,其中有两位刚刚加入公司不到2个月。脸谱网的高价收购令他们一夜暴富,据估算,10亿美元意味着平均每人可分得大约7692万美元。Instagram用最少的人员创造出了最大的价值。
维尔福:没有老板的公司
和许多科技企业一样,开发过著名游戏《反恐精英》的维尔福软件公司也经常宣扬办公环境的优越性,如高品质的浓缩咖啡,免费的按摩和洗衣服务等。在这里,只有一样东西是不配备的:老板。
这家公司甚至连经理或指定项目也没有。300名员工自己负责招聘同事,从事自认为值得投入的项目。公司的灵活性用眼睛也能看见——可以随意地滚动到选定的地方,形成一个工作区。
在维尔福公司,也没有职位升迁的说法,只有新项目的出现。决定薪酬的办法是,雇员们给自己的同事打分——不包括自己——把票投给他们认为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的人。
这家公司强调的是“自然领导力”,某个员工从来不固定的属于哪个组织,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产品与市场的看法,随时随地召集项目小组。而每位项目的领头人,都是在组织、酝酿、执行创新产品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在这个“微型的民主国度”中,没有世袭或任命,需要的是领头人必须能够用自己的专长、经验、工作声望去吸引追随者。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