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涸之城——济南名泉现状调查
6月13日上午,一则“趵突泉于6月13日停喷了”的消息在朋友圈流传,并配了一张趵突泉的照片。截至6月30日,连续几天的降雨让趵突泉暂时摆脱了“视觉停喷”的困境。
实际上,济南保泉,不只是保住那一股股清洌的泉水,更是要保住由清泉形成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意境。泉水在本质是属于民众的,这也是泉水最大的价值。
“被停喷”的趵突泉:
“不是停喷,是喷涌乏力”
6月30日,记者走进趵突泉公园,听到一个小姑娘兴奋地喊道:“趵突泉又喷水了!”只见雨后的趵突泉三股水涌轮明显,虽未及“波涛声震大明湖”的气势,但已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生机。
早在13日上午,一则“趵突泉于6月13日停喷了”的消息在朋友圈流传,并配了一张趵突泉的照片。记者看到照片上的趵突泉已没有一丝生气,毫无喷涌状态。
“自2003年复涌以来,这种情况确实多年没见过。不过,我们对趵突泉的描述从未使用过‘停喷’二字。”趵突泉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济南市名泉办介绍,当地下水位低于27.40米时,趵突泉喷涌乏力,景观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停止喷涌。
离开趵突泉,记者来到黑虎泉畔,发现三个兽头已经复涌,市民们正热火朝天的用各种工具从虎头取水。但是,考虑到开启后会影响黑虎喷涌的势头,附近的取水点尚未开放。
“急于开启取水点,三个兽头的水流量必然大受影响,搞不好还会停喷。另外,环城公园中的护城河水也是靠几个泉池内溢出的泉水来净化水质,如果来取水点打水的人多了,溢出的泉水就会减少,护城河水的循环和代谢也会受到影响。”天下第一泉景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济南市水利局网站公布的数据,6月30日,趵突泉、黑虎泉水位都涨了4厘米,分别涨至27.47米和27.42米。而随着降雨期来临,预计泉水水位还将进一步上升,7月上旬有望脱离停喷危险期。
三十年保泉路:
为什么泉城人喝不到泉水?
济南人保泉历史经过了四个阶段。1968年之前,泉城“喝泉”“观泉”两不误。1972年趵突泉开始出现停喷。随后,济南市采取“采外补内”方针,在东郊西郊建设水源地。1986年后,济南市上马引黄工程,济南人由喝地下水改为喝黄河水。2003年后,城区四大泉群实现长达12年的连年喷涌。
泉水保住了,然而生在泉城,却喝不到泉水,成为济南人的尴尬与无奈。
2003年冬天,似乎一夜之间,很多济南市民发现,打开水龙头,流出的不再是温润清亮的泉水,出现的是略微发黄带着土腥的陌生的黄河水。
这正是源于庞大的拯救泉水计划,济南巨资兴建了鹊山、玉清两大黄河水库,几年之内就把黄河水的使用比例从零提高到五成以上。同时坚决取缔市区内的地下水井,曾经遍布市区的“100元帮你家打口水井”的小广告,销声匿迹了。
保泉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泉水从此与济南人的水龙头断绝了关系。不过,即便我们能从水龙头喝到泉水,泉水也无法像从前那样直接饮用了。
早在2002年,黑虎泉刚复喷时,济南师范学校环保课题组的孔屏和她的学生们就做过调查,他们对护城河内的河水沿趵突泉至青龙桥河段每隔100米进行取样。经过认真化验,他们发现护城河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黑虎泉泉水中铝离子大大超标。这将导致经常饮用黑虎泉泉水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很多市民喜欢喝济南各个名泉的水。其实在解放前,济南受现代工业文明污染较少,那时候的泉水是可以直接喝的。”济南市供排水监测中心主任贾瑞宝说。
据了解,泉水污染的源头在南部山区,大规模的商业和工业开发致使泉水“变色”。
在南部山区红红火火的发展中,由于生活垃圾的清运和污水处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区域内没有集中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部分地区生活垃圾和修路、建筑、开矿等废弃渣料在村庄、河流、道路周围随意堆置,少数村庄甚至收购城市垃圾。“垃圾堆放对自然景观造成的污染尚在其次,对水源造成的威胁十分巨大。”山东省地矿局相关专家认为。而在济南市内,众多排污口也威胁着泉水的安全,在老城区,很多排污口就紧邻着泉池。
泉水之殇:
现代化杀死“桃花源”
自2003年至今,济南泉群复涌已经持续12年,似乎泉水停喷的威胁成了传说,但6月14日,“敏感”的黑虎泉停喷,给泉城再次亮起了红灯。
记者浏览济南历年地下水位发现,目前济南地下水开采量已经回落到上世纪50年代水平,即便是多雨年份,地下水位仍低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下水开采得少了,但是济南城区面积的急剧扩大对保泉带来的影响却更为深远。
随着南部山区的开发,泉水直接补给区内的城镇和乡村建设面积也已扩展为50多平方公里。与50年前相比,泉水直接补给区的渗漏补给面积直接少了75平方公里。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直接补给区内不透水面积每增加1平方公里,就会减少入渗地下水25万立方米,多增加45.73万立方米地表径流。
此外,济南泉域补给区范围内存在24个强渗漏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开发建设增加了不透水建筑及硬化路面的面积,将土壤的渗透功能减弱。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抽水试验等技术对泉群周边做了精确勘探,认为南至泺源大街沿线,北至北护城河为保泉敏感地带。记者发现位于芙蓉街上的芙蓉泉以前出水量较多,现在几乎是一潭死水。附近居民介绍,在其南侧泉城路上一高大建筑建成后,出水量逐年减少。
在时代的挟裹下,中国的城市都在狂热地追求着同一种味道——铜臭。任何城市都难以独善其身。如果把它们比成“高铁”,那济南好歹也是列“特快”。相比而言,济南还算慢的,因为她有“憨城”的天性。在中国快速行进的城市悲剧中,济南也未能免俗。
最能代表济南味道的泉流淙淙的老城区,近些年不断被蚕食。这里曾经有条著名的高都司巷。现在在百度地图上搜索的结果是——“抱歉”。高都司巷始于明代,曾拥有济南最具特色的古院落建筑群。2002年,由于万达广场与沃尔玛项目所需,高都司巷在一片质疑声中开始了拆迁。
济南保泉,不只是保住那一股股清洌的泉水,更是要保住由清泉形成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意境。换句话说,济南保泉,要的不是快,而恰恰是慢。从一定程度上讲,济南的泉水,在本质是属于民众的。这也是济南泉水、济南城之最大的价值。
■相关链接
趵突泉停喷史
趵突泉不仅是泉中老大,它的停喷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早在宋代熙宁六年至熙宁七年(1073年—1074年),就有记载称:“泉水干涸,明年虽雨而泉不作,又明年夏大雨,泉始复发。”可见当时趵突泉曾经停喷,泉池也已干涸。
明万历、崇祯年间,以及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都有趵突泉因天气干旱原因停喷的记载。
到了清末民初,也曾有过趵突泉因水位下降,几乎停喷的情况。当时泉池内水只及儿童脚面,可见水量之小。到了1938年,因整个北方大旱,趵突泉再次停喷。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地下水开采增多,加上天气原因,趵突泉停喷、复涌多次。
1972年至1974年,趵突泉断续停喷;1975年后曾连续停喷。1981年开始,趵突泉连续3年在3月至9月间断流,被人们称作“半年泉”。1986年至1989年,因降雨持续减少,远远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济南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致使济南泉水长期处于断流、干涸状态,趵突泉停喷时间延长,曾连续停喷约30个月。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济南市的水文情况,趵突泉经常陷入季节性停喷的窘境,2001年时更是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最近的一次停喷是在2003年,经过548天的停喷后在2003年9月6日复涌。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