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涨跌史:牛市之疯与“5·30”之痒
上世纪80年代,手握小说《子夜》搜寻股市知识的人们,历经几十年之后,面对的已是股市的汪洋大海。如巨浪般涨跌的历史,见证了这个国家资本市场的轮回变迁,也暴露了人心的狂躁与歇斯底里。牛市也罢,熊市也罢,逐渐成熟的国人,必定还会在这条让人发狂的道路上不断上演生死大战。
“半夜鸡叫”与第一次投资启蒙
8年前的5月骄阳降临,无数中国人的心情临近沸点。
2007年5月30日,大盘开盘,沪指比前一交易日低开247.51点,幅度达5.87%,市场一片哗然。开盘半小时后,上证指数反弹到了4275点,当时只下跌60个点,各方以为这次会像之前的调整一样再次低开高走拉出阳线,谁曾想,股市由此拉开了一场载入A股史册的暴跌行情。
这个月,A股市场盛传上调印花税,财政部出面澄清。暗流涌动中,30日凌晨,财政部突然宣布上调印花税,从1‰上调至3‰,导致股市在短短一周内从4300点一路狂泄至3400点,众多股票连续遭遇3个跌停板,大量投资者因猝不及防而损失惨重,史称“530”事件。也有股民戏称财政部“半夜鸡叫”。
“530之痒”仅是一个节点,之前和之后,股市的辉煌一以贯之,直到这一年的10月16日,一切戛然而止在6124点。在20多年的证券市场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个高峰能像2007年的6124点,产生如此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盛极而衰的“泡沫破灭”是它最直接的面目。数千万股民热血沸腾地用自己的筹码买出了6124点这一历史极值;多年后,“6124”却仍只是他们在梦里才能重温的那个遥远高点。
从更大的视野看,这场6124点的牛市,源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它全面反映了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的发展成果;它也唤醒了全社会的投资意识;但它也同样成了一场急功近利的盛宴,中国股市作为新兴市场的非理性特征在这场暴涨中被宣泄得淋漓尽致,机构和散户的集体狂热扭曲了股市的原有面貌,透支了市场的内在能量。6124点所代表的疯牛之巅,给市场留下了绵绵的痛苦和悲凉。
在那段“全民皆股”的岁月里,股票成了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大家似乎都变成了股评家、经济学家。疯狂的股市,疯狂的岁月,一头“疯牛”终于在大家“黄金十年”、“股市一万点”的豪壮口号声中诞生。指数的变幻莫测如同跌宕起伏的剧情:各路公司在唱着剧情不同但同样精彩的大戏,各色人物走马灯般在吸引市场的目光。“最牛散户”、“最佳基金经理”、“带头大哥”……他们有的是正面英雄,有的是反面典型,也有的是不正不邪的“无间道”。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什么人间奇迹都有可能发生。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并将再次证明,一旦大众的投资意识和热情被唤醒,迸发出来的力量将是空前的。
在股民们的集体回忆中,从2006年到2007年10月16日这段时间是股民们最难忘的幸福时光。
参与到构建“6124点”股市之巅的股民达到1.3亿,这是中国股市历史上任何一次牛市都无法相提并论的。从疯牛狂奔,到“5·30”下跌,再到6124点的巅峰,最后直至泡沫破灭,中国的企业、股民和民间资金全方位地参与并体验了这个市场。
泡沫的破灭并非一无是处,从某种程度上,它完成了对全社会投资意识的启蒙。这种全民的共同记忆,在未来也将成为股市的历史财富。
从“股市圣经”《子夜》开始:
资深股民回忆录
翻看当代股市历史,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曾是一代人的“股市圣经”。
一位资深股民在博客中写道:“我读《子夜》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子夜》仍属禁书,只能偷偷地读。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描写股市,当然是30年代上海滩的股市。心黑手辣、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这些就是我看过《子夜》后对股市留下的基本印象,从此我坚信股市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毒瘤。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不光是我,甚至我们国家很多专门学经济的大学生,也都是从《子夜》来了解股市的,甚至有人把《子夜》当做股市教科书来看待,因为当年只有政治经济学,没有哪所学校敢教真正的资本主义经济学。”
中国股市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11月14日,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新中国成立后首只公开发行股票。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在浦江饭店敲响了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第二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一个新的时代拉开帷幕。
“‘老八股’时代,我怎么都弄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十元面值的股票却能够卖到三四十元,而且还要抢着买。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现在的交易系统,我能看到的只是刊登在《文汇报》上的股市行情,一共八个股票,每个股票后面有一个价格。那时的《文汇报》都是上海印刷后再发出的,等我们收到时,已经过去三天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四天前的行情。”这位股民说,“就是这迟到四天的行情数据,我仍然把它们当作‘及时雨’,每天都要记在一个笔记本里。”
几年之后,他“下海”到了海南。在这段时间里,上海深圳都在上演股市疯狂的一幕,就在他前往海口的那几天,深圳为发行股票发生了踩踏事故,此时的人们真正是“我为股狂”。
上世纪90年代初,朋友介绍他买进了1000股东阿阿胶“原始股”,第一次真正踏进股市门槛。“这次“投资”很快有了回报,东阿阿胶上市后,按规定可以有20%的原始股可以交易。我卖掉了200股,正好收回成本,剩下的800股,当时的市值在1万元之上。这是我第一次在股市中尝到赚钱的滋味。”
到现在,他已经完全把炒股当作全部职业。“在成为‘全职股民’之前,我工作年限有36年之久,而我在这当‘全职股民’数年之内的收入远高于那漫长的36年。”
CNN:
中国股民,总是买在最高点
1611年,最早的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里,世界第一家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在进行股票交易。1920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1990年,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股海浮沉,前浪后浪,不知多少淘金客沉入大海。美国大危机时代,很多股民绝望跳楼自杀,曾经我们也说,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会发生。然而,当市场的闸门打开,一切皆有定数。
1996年下半年,股市疯涨,股民赚钱乐翻了,为此,管理层采取一系列打压股市措施,共计连续12项政策,才把股市彻底搞死熄火,这就是著名的“12道金牌”。
这一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立刻股市大盘连续4天跌停板,6个交易日从1258跌至867点。所有股票全部连续4天跌停。
1997年3月至5月,在深发展、四川长虹的带领下,沪市指数从870点一路攀升至当年最高1510点。深成指创出6103点的历史最高点——此高点到2006年年底才被突破。股民再次赚钱乐翻了天,结果又有一系列政策打压股市。又一代股民光荣“死”在了股市上,直到1999年著名的“5·19”行情爆发。
2000年12月4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表示:证监会有决心妥善解决国有股不流通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国有股减持圈钱再次提起。股市应声下跌3个月。
2006年股市终于见底,当时市场无人炒股,每天大盘成交量在50亿左右,股市彻底失去了意义。这次几年大熊市让全国人民心有余悸,证监会不再打压,出台大量政策恢复股市机能,最终实施《国有股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股市开始了著名的2006和2007年暴涨行情。
又一代股民死掉后,救市开始。2008年11月11日,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投资计划,股市自1664点见底开始应声上涨,暴涨7.27%,再掀全线涨停潮。
一位资深股民喟叹道:“19年股海浮沉,心情难以表达,即使被坑无数次依然执着自己的股市梦,能存活到现在就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
近日,美国《侨报》发表社论表示,“疯牛”行情不会长久,只有“理性慢牛”才能让企业与股民双赢,才有利于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当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之际,中国股市也应从疯狂中走出,步入理性的新常态。而CNN更是直白的告诫本国投资者:炒股别学中国股民,总是买在最高点。
■延伸阅读
晚清时的牛市与暴跌
在中国,股票市场出现在现代银行之前,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开始在上海问世。此后,在中国洋务运动的驱动下,第一只华商股票——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底开始交易。接下来,江南制造局、开平煤矿等现代工业企业、矿业企业相继发行股票。
1881年,外国商人创办了上海自来水公司,其股票供不应求。同年,原本乏人问津的轮船招商局股票价格也开始上涨,100万两的额定资本全部招足,而原本的100两一股也在1882年时达到了260两的高位。
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报》所评论的:“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就是说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么的,是蒸蒸日上还是面临倒闭,总之你敢发我就敢买,还不如今日去欧美扫货的中国土豪,起码认认驴包。
于是大起大落的刺激来了。1883年10月,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导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当时,矿业股票暴跌,形同废纸,其他原本信誉良好的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股票也是一落千丈。于是股市崩盘,股民血本无归,纷纷上天台思考人生。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抵押的钱庄也纷纷倒闭,一度空前繁荣的股票市场变成了夜晚的菜市场——热闹过后一片狼藉。 (宗禾)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