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大时代:股市重构中产
从1993年大牛市到2000年大牛市到2007年大牛市再到2015年大牛市,中国A股“任性”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间隔7-8年的行情周期。不管是规律使然,还是人心思涨,2008-2014年中国A股长达7年的持续下跌,为2015年出现一个可能的大牛市积累了足够的能量。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本轮牛市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与2006-2007年牛市有本质的区别,其整体持续周期会更长一些,蓝筹股估值相对合理,风险可控,市场的长远发展仍值得期待,但局部估值泡沫风险仍需要警惕。
此前,2007年牛市结束后,中国中产几乎被洗劫一空,那么这一轮牛市,中产们的财富版图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诸多顶层设计催生的牛市,能否重新构建新的阶层秩序?
两轮“大牛”的本质区别
2005年,股改的启动,真正为2006年的牛市行情吹响了号角。2006年,在股权分置改革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一轮史上最大的超级牛市开始发动。
股改之前,整个A股市场可流通部分仅占市场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股改并不意味着其余股份将直接变现,而是将原来不流通的股份变为可流通的股份,真正实现同股同权,这是证券市场制度性变革最重要的内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后,可流通的股份不一定进入流通,它与市场扩容没有必然联系。
股改之前,市场股价的涨跌,与占据绝对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股东没有太大的利益关系,这导致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并不统一。正是由于股改的推动,2005年之后,大股东注入资产、大股东增持股份,上市公司主动回购成为家常便饭。在2006年开始后的行情中,股改公司成为机构、游资和散户追捧的宠儿。
另外,股改方案本身是含权的,非流通股股东在取得股份流通权的同时,要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这也成为支撑股价上行的动力。
此外,股改也为不少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改良公司资产质量创造了条件。有不少ST公司,或者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依靠股改完成了借壳上市,比如广发证券、国金证券等。
第一次机构变革,对券商和基金进行了综合治理,解决了市场主要参与者的问题,也为更多机构进入A股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氛围。而第二次变革,解决的是作为市场基础的上市公司本身的问题。正是这两次大变革的利好效应叠加在一起,引发了一轮超级大牛市。2006年,上证指数从1100点起步,于2007年10月16日见顶6124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次变革的叠加效应催生了牛市,但变革的缺陷和不彻底,也导致牛市的夭折。
首先是股改在制度设计上的不彻底。非流通股股东在取得股份流通权之后,A股市场成为产业资本套现的最佳平台。
其次,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并不彻底,导致A股市场依然没有改变圈钱市这一特点。比如,当时虽然新股发行制度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询价制度依然存在弊端。由于询价制度设计不完善,新股发行定价权依然掌握在机构手中,其结果是寻租的长期存在,高市盈率发行新股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此外,尽管在前两次变革中,机构投资者队伍得到极大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也基本完成,但退市制度也依然没有完善,这导致整个市场炒重组、炒题材的盛行,而应有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多方面制度性缺陷,导致牛市行情终结,A股市场经过调整之后难以重新走牛。
至于本轮股市,李大霄表示,本轮牛市与2006—2007年牛市存在本质区别。本轮牛市启动在“钻石底”,蓝筹股的估值全球最低,甚至比998点还低。本轮牛市是全流通的牛市。本轮牛市是在沪港通推出、融资融券及期权期货等双向交易机制逐步完善、退市制度启动、注册制度即将推出的背景下出现的牛市。本轮牛市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与2006—2007年牛市有本质的区别,其整体持续周期会更长一些。
中产的消失与重构
两轮大牛市的发生逻辑不同,因而,它们的持续时间以及对阶层社会的重构也有着不同的结果。
在前一轮大牛市结束后,上证综合指数从6124点跌破2000点,一年多时间,损失近70%,深沪两市市值跌去20万个亿,成为全世界股市暴跌之最。
中国中产阶层在这一次动荡中,几乎全部深度套牢,财富大幅缩水。那些起步于九十年代的老股民们,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和工资改革,工薪族多少也有了点积蓄,于是所谓白领阶级便成为了股市的主力军。
那次股灾,使股市缩水20万亿。按1亿股民算,每人损失20万,按8000万股民算,每人损失25万。仔细想来,中国的中产阶级,若凭工资等劳动收入,从90 年代中到现在,除去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外,所能积攒下来的货币收入,大约也只有20—25万这个数。也就是说,一场股灾,把中国刚刚崛起的中产阶级轻易地就消灭了。
而这一轮牛市,由于具备了更完善的顶层设计以及政策推动,它与实体经济形成了更加良性的互动。
去年底,有专家提到:股市上涨给个人和企业带来的财富效应将进入实体经济形成正循环,股市上行将成今年经济拉动力。最近不少报道都提到赚了钱的股民买房买车的热情高涨,他们在旅游、购物、娱乐等方面也变得更加慷慨,股市的“牛气”明显带动了消费的“底气”。
数据显示,目前沪深股市总市值达40余万亿,总流通市值达30万亿,分别比一年前提高一倍左右。就是说中国全体投资人和各类机构所具有的股票账面市值经过一年牛市平均增长一倍左右。
股票账面市值的增加不会都转化为消费品和房屋的购买力,但必然会有其中的一部分转化出来,哪怕其中很小比例,都会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房屋市场销量产生积极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前2个月房价同比和环比都创新低,但是,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悄悄回暖的现象非常明显。看房人数量,一手房市场的紧缺度,明显上升。特别是央行降息、降准之后,一线城市房屋中介和开发商都普遍反映,房市见底企稳。
随着股民财富的增加,他们对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会越高,促成我国消费层次、消费结构的提升和改善。这些被调动出来的消费还有助于企业消化产能、增加营收,同时激励他们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还有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而从社会学的意义来讲,股民财富的增加,也是新的财富阶层重新构建的基础。
牛市助推经济转型:将有5亿中国人可成为中产阶级
2012年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这种转变是以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生的,在过去的十年里,2亿中国农村人口离开了乡村。
对于决策者来说,过去那种靠出口和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中国要将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让国内消费驱动经济增长。所以,才有了新的中产阶级。
现在,消费支出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例还不算高,为52.4%,与其他更发达的经济体消费占比达70%相比,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的中产阶层能有更强的收入能力,从而会在物质和服务上更多地消费。他们也将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培养下一代成为更标准的消费者。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这是这一轮大牛市的根本动因,如果转型获得成功,将有超过5亿中国人在这个十年里可以成为中产阶级。而这一转变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美国或许仍会担心贸易逆差,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已从2003年的270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240亿美元。
当然,也有挑战。在整个社会缺乏消费经验便蓬勃发展时,经济可能会因借贷超过负荷而崩溃。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成为中产阶级无疑是一件好事。
“我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几乎都吃不饱饭。”自认是中产阶层的市民张敏说:“我们却可以支付得起我们想要的一切。”
■延伸阅读
牛市里的
另类思维
中国股市总是充满了另类思维,而且往往成为主流。最辩证的思维模式是“利空出尽是利多”。比如,有些公司问题缠身,面临各种各种的丑闻,似乎除了退市别无选择,但这通常是买入的最好机会。这时总会有白衣骑士出来重组,公司立刻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股价一飞冲天。在内地股市,那些西方市场无人问津的垃圾股才真正是黑马的摇篮。
业绩造假这样的劣迹在内地股市以外的地区毫无疑问是绝对禁忌的,但在A股市场,业绩造假是潜规则,即使被监管机构查出,也只是受到轻微的处罚,甚至可能因此重组让各种参与者受益,成为明星股。
2015年一季度“糟糕”的经济数据也被解读利好,所以市场毫发无损。他们的逻辑是经济糟糕太好了,政府必然会加大力度刺激经济。果不其然,4月19日,央行降准,力度空前。
有个以前炒房炒煤炒矿炒金都很成功的投资客,现在正在炒股。他的观点是,如果连股票都不能炒,现还能炒什么。
非炒不可,这恐怕才是内地股市这么牛的最重要逻辑。没人愿意讲出来,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经济泡沫只是在破裂的时候才可怕,而在破裂之前,它是那么美丽动人。关键是,作为投资者,你需要确认自己参与的泡沫离破裂还有多远,在此之前,你都是赢家。 (宗禾)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