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苗海南们的辉煌与落寞

2015-04-06 22:48 未知/ □张艺翔 /

 

  1904年,清政府正式批准济南、周村、潍县三处开埠以来,山东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起步。日本的入侵几乎令民族资本企业毁于一旦,1945年,一个新的开始,试图将他们带入辉煌,却又是无尽的灾难。

 

  张东木的辉煌“战斗”

  和苗海南类似,1937年扛起先辈大旗,登上东元盛的历史舞台的张东木,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自制氧化机,大胆取消“青布上浆”工艺,创出了“名驹”和“双鱼”两个名牌,独步省内外二十多年,产品远销东南亚。1939到1941年,连续三年盈利大增。

  东元盛生意越做越大,实力延伸到了上海、青岛、成都等地。又先后创办了榨油厂、面粉厂等企业。日军占领济南期间,日本洋行曾多次提出与东元盛合作,遭到了张启垣父子的严辞拒绝,与日本人的经济统治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二弟张启运联合“佛、道、孔、回、天主”组建《五老会》和日本人在文化界进行斗争。1942年张启垣辞世。

  抗战胜利后,因国民党敲诈勒索,染料昂贵,电力紧张,美国商品倾销市场,1945到1948年,企业陷于半停顿。

  这一时期,不仅仅是成通纱厂面临这样的问题,随着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美在华旨在攫取大量政治、经济等特权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以及国民党战场上的节节失利、币制改革失败等一系列事件后,使得整个国统区的政治、经济皆处于崩溃的边缘。

  苗海南、周志俊、张东木等山东民族资本家人已经对国民党政府不再抱有幻想,解放战争后期,他们又一次回到了这片土地上,重新开始了经营。

  苗海南:与日本人合营,忍辱负重

  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辉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次中断。苗海南以及他的成通纱厂就是典型的例子。

  苗海南一直都在渴望一个平和的商业环境。在抗战前,苗海南捕捉到了紧张的气息,他与胞兄苗兴垣曾共同研究拟定了“大西北计划”,准备从西安到兰州间每个重要城市都设面粉厂或纺纱厂。1935年创办成丰面粉厂西安分厂,两年后,又在西安建立成通纱厂分厂。

  虽然苗海南极具远见的举措都最后付之于行动,但是在抗战时期,苗氏兄弟在济南的成丰面粉厂还是没有逃避被日军“军管”的命运,1942年又被迫与日商合办,改名为东亚面粉厂。被迫合营再加上战火纷飞,使得这时期的苗氏企业经营困难,几近破产。

  其间,苗海南与苗星垣等人曾于1940年在南京创办了普丰面粉厂,但不久又被日本人强行征作军用。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国民政府敌产处理局认定成通纱厂“系被迫合营,日人并无投资”,遂予以发还。苗海南作为业主代表接收了成通纱厂,几经整修,很快恢复了生产。至1948年,纱锭增至20000枚,工人则多达1552人,一度超过战前的规模。

  好景不长,随着国共内战的阴云压来,国民政府开始不断的压榨与索取,再加上国统区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成通纱厂再一次走向了萎缩。

  就这样,苗海南重整旗鼓、振兴实业的梦想又一次化为了泡影。

  大观园的短暂“黄金期”

  1930年,山东都督靳云鹏的弟弟靳云鹗来到济南,他用哥哥在济南的一块土地仿照上海的“大世界”创办一家娱乐场所,这个取名引自《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浩大工程开始投建。

  后来济南“同兴义”粮站经理张仪亭承租了这块土地,建成了拥有一座剧场、一个花园和一家书厅在内,以及诸多商号、饭馆所在的商业区。

  1937年日军侵占济南,战乱所带来的经济变形和失业人数增多,给大观园带来了畸形发展和一时繁荣。全国各地来济南“大观园”谋生的小商小贩和杂耍、江湖艺人达二百多户,房租长浮10到30多倍,名噪一时。

  大观园几经易手,1940年春,内商场突发火灾,大火持续了五个小时,损失惨重。张仪亭“赎”回了内商场。1941年5月15日,大观园第二次失火,外商场所有建筑焚烧无遗。这把火,通过保险金,发了张仪亭。

  抗战胜利后的大观园商场,少了设灯售毒的烟馆,变成了流氓多、“野鸡”多、小偷多、乞丐多、醉汉多的混乱局面。张仪亭攀结国民党新贵,在“大观园”里逐渐形成了“三亭”、“四霸天”、“四海”、“十大恶”的群恶势力。

  1948年9月,济南解放。1951年4月,张仪亭、张焕德父子被逮捕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