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和他的黄埔系
黄埔,蒋介石辉煌的起点。这个浙江奉化的小镇青年,终于在37 岁找到了人生方向。在这里,仅仅用了3年时间,他就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军政圈子,建立起强大的权力基础,在之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成为中国力量的代表。
在这里,一方面他将从一个革命的理想主义者变身为现实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将从一个军队指挥者跨入政界,开始自己的历史使命。
苏联烙印与政治教育
1924年5月3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并允诺给予他办军校在人事与财政上更多的权力。廖仲恺亦于5月9日正式出任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代表,孙中山自兼军校总理。
此时,在孙总理、廖党代表之下,蒋介石在黄埔名列第三。直至次年,孙、廖相继辞世后,蒋才真正坐上黄埔军校第一把交椅。
黄埔的创立有着非常明显的苏联烙印,为了黄埔军校,苏联派出了高规格的军事教官。这可以算是最早的一批来华“苏联专家”。苏联教官最多时达到三十多人。在第一次“东征”时,苏联名将加伦将军率领二十名俄国军官参战,第二次“东征”时,参战的苏联军官更多。
黄埔军校的“苏联专家”们主要负责军事教育,采取了当时苏联最新的军事理论和技术,进行讲授和训练。军校的军事教学课程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主要教军事理论,术科主要教军事技术。
由于当时军情紧迫,必须将原定三年一期的训练计划缩短为半年一期。为此,苏联顾问会同军校有关人士进行研究,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按六个月的训练要求,重新制定出军事教育计划,安排各项科目进度,并定出实施的详细办法;二是重新编写典、范、令和战术、兵器、筑城、地形、交通通信五大教程。
除了军事教育,政治教育更是黄埔军校的特色。军校的政治教育大纲规定的政治课多达26门,如:《社会主义原理》、《中国农民运动》,《中国职工运动》、《军队政治工作》、《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等。
权力格局:
“党指挥枪”与三方共治
此时的黄埔军校,并非蒋介石的天下。国民党各个派系以及共产党人都很清楚——黄埔军校是个“大项目”。因此,人事问题非常敏感。
按照黄埔军校的权力格局,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构成三驾马车。平时主要由校长负责具体工作,政治部主任辅助;政治部主任,在特殊情况下又可行党代表职权,可以当临时的老大。
值得玩味的是,按国民党内地位论,廖仲恺、戴季陶算是大佬了。同时,廖仲恺是国民党元老,左派领袖;戴季陶则是国民党右派代表。廖仲恺任党代表,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是众望所归,也是各自政治势力的平衡。黄埔军校可谓“党指挥枪”和“左右共治”的叠加。
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和戴季陶的关系,这两个浙江老乡,青年时代同在日本留学,从此成为莫逆之交。一般相信,蒋纬国是戴季陶之子,戴季陶留学日本时与日本女子所生。蒋纬国晚年公开承认戴季陶才是他真正的亲生父亲,可见戴季陶与蒋介石的关系是多么铁。
不过,“莫逆之交”的戴蒋组合,破坏了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生态。开学不到一个月,黄埔军校首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突然不辞而别。戴主任戏剧性地失踪,黄埔军校师生甚感莫名。其实是戴蒋组合不被国民党其他派系接受,或蒋走,或戴走,两者余一。戴季陶够义气,他把机会留给了蒋介石,离开黄埔军校,去筹办一所新的大学——中山大学。
戴季陶神秘失踪后,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由原政治部副主任邵元冲代理。邵元冲是旧派文人,根本不能胜任。于是,共产党人周恩来来了。至此,黄埔军校形成了国民党左派、国民党右派和共产党人三方共治的局面。
“征服者”的生源争夺战
蒋介石好不容易谋到黄埔军校校长的位子,希望在这里积累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因此,在黄埔军校刚开办时,蒋介石一门心思扑在军校建设上来。他身体力行,做到“不吸烟,不饮酒”,生活状态与他在日本和上海时判若两人。在校时,蒋介石必到餐厅与教职员一起就餐,教职员必须等他动箸而后动箸,大有励精图治之意。
蒋介石很注意联络师生感情。根据黄埔一期学员徐向前回忆:“黄埔军校开课后,蒋介石每个星期都到学校来,要找十个学生见面、谈上几句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和蒋介石单独见过面、谈过话。”同为黄埔一期的郑洞国则回忆:“蒋校长叫我去谈话,我非常紧张,他一口浙江官话,我生怕听不懂,加上紧张,几分钟的对答,出来时上身都湿透了。”
蒋介石有相人之术,他在找学生谈话的时候,一般是自己先开个头,然后就很少言语,而是听学生说和看学生做。蒋介石对那些骨骼清奇、面相端正、目光有神和应对得体的学生会心生好感,并且加以关照。
蒋介石治校有着旧式文人的特点,他向学生、部下提及最多的是《曾胡治兵语录》。此书原由蔡锷编辑,是曾国藩、胡林翼治军、作战的言论选录。他也在黄埔中最终形成了类似湘军的裙带体系,尽管他曾明令禁止:“现在所谓的直系皖系奉系,就是以同乡为中心,结果我们如果还要学他,那还不是一样的糟吗?”
此后,伴随着愈发激烈的国共争斗,黄埔军校不再是不问世事的象牙塔。军校内部的斗争日趋激烈,集中反映在“孙文主义学会”(以国民党中反共分子为骨干)和“青年军人联合会”(共产党员起着主要领导作用)两大组织之间的斗争问题上。孙文主义学会由陈诚、贺衷寒等为骨干,胡宗南、桂永清等蒋介石的爱徒均在其中。蒋介石表面上不偏不倚,实际上对“青年军人联合会”怀恨在心,1926年4月15日,将其强行勒令解散。
在黄埔军校校长位置上的积累,使得蒋介石在党内的地位逐渐提高,1926年7月,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召开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宣誓北伐。蒋介石当仁不让,出任了北伐军总司令。
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蒋介石带领着他的黄埔学生们,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拿下了南京城,并在不久之后把北洋军阀赶出了北京。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美国人眼中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蒋介石一生最爱听的一个称呼就是“校长”,不管走到何处,只要一声“校长”就会让他感觉到放心,感觉到自己统治的稳固,就像孔老夫子似的,旗下有“贤人七二,弟子三千”,让他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纵横了几十年。
即使后来败退至台湾,回忆起黄埔,他依然充满自豪:“我们凭五百个黄埔学生所代表的革命力量,就扫荡了绝对优势的北洋军阀。”“当年我们以一个黄埔军校打败了军阀,又几乎打败了共党,还打败了日本。”
■相关链接
蒋介石的“十二门徒”
●陈赓:最头疼的学生
东征陈炯明时,陈赓舍身救蒋,成为蒋介石身边顶级红人。后来蒋介石多次挽留,但陈赓毅然选择了共产党。
●林彪:最闹心的学生
体弱的四期生林彪,上学时并未入蒋介石的法眼。但作为“战争魔鬼”,林彪在解放战争中从东北一路打到华南,给蒋介石致命打击。
●陈诚:最信任的学生
黄埔系、浙江同乡、绝对忠诚,陈诚三者兼具,深得蒋介石信任。
●戴笠:最实用的学生
戴笠非常符合蒋介石的用人标准——人才加奴才,1946年戴笠遇难,蒋闻讯哀叹:“唯君之死不可补偿!”
●胡宗南:最器重的学生
胡宗南是黄埔学生在国民党陆军中的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他以黄埔系“太子”自诩。
●张灵甫:最优秀的学生
张灵甫是典型的高帅富兼学霸,他所率领的部队被誉为蒋介石的“御林军”,他死后成为蒋介石钦定的“民国第一烈士”。
●杜聿明:最听话的学生
杜聿明因为听蒋介石的话,两次把国军主力带入绝境,一次是远征军撤退时,一次是淮海战役。
●郑洞国:最叛逆的学生
内战中,郑洞国三次置蒋介石手令不顾,当了“刺头”,最终投诚。
●黄维:最教条的学生
黄维天生是一个书生而非武将,淮海战役中,墨守成规,被老同学陈赓俘获。
●邱清泉:最迷信的学生
由于打仗不要命,人送外号“邱疯子”,他的思想有两个特点:正统与迷信。
●蒋先云:最抢手的学生
蒋先云,毛泽东亲自推荐入党,周恩来赞其“是个将才”,蒋介石多次称他为奇才,可惜在北伐中牺牲,年仅25岁。直到1955年,蒋介石仍然称他是“最得意的门生,奇才”。
●贺衷寒:最憋屈的学生
他与陈赓、蒋先云并称黄埔三杰,可惜他在西安事变中站错队,从此失宠。
(文据《国家人文历史》)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