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伪成人”时代——童年保卫战

2013-05-26 09:52 未知/ □本刊编辑部 /

 

近日,海南省一小学校长涉嫌猥亵多名小学女生的案件,引起了全国上下舆论热议。

最新资料显示,近年来儿童性侵公开报道案例中45%施暴者系公职人员。单就事件本身而言,儿童保护制度的不周全被中国的现状放大,形成恶果——我们的法律,何时能使得成人再打幼童主意时感到战战兢兢?

但在“小学校长”们的道德沦丧、事发后呼之欲出的腐败冰山等反思后,事件中更令人痛心的是所披露出来的种种细节:“酒吧、KTV、女朋友”等名词为何会成为原本天真无邪的小学女生的生活方式——

是社会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孩子的成长和保障主要靠家庭、家族支撑;现代社会的进步在于,政府和社会负有扶助、保障之责,但公共责任和家庭责任并不矛盾。层出不穷的儿童受害案中——父母,是否也扮演了缺失的角色?

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从舞台上小朋友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到10岁女孩裸聊,电视台为了逗乐,诱使小孩表现出成人式的狡黠,再到少女早孕、性病蔓延、心理创伤、性犯罪……层出不穷的青少年危机不断触发社会的神经;从在校园里比谁家的房子大、车子好,到“愿‘钱’程似锦”、“祝早日住豪宅、娶靓女”模仿成人交际的客套话……这些无不昭示着成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正日益侵入儿童的生活。

事实上,对现在的很多儿童而言,他们几乎在没有做过幼年梦、童年梦时,就知道了成年人才知道的东西,他们在尚未自立更生时就感受了金钱和权力的分量,在还没感受到实际社会矛盾时就知道了战争、暴力和犯罪……

我们似乎正在面对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童年的应当还给童年。在他们改变世界之前,我们该做些什么?